来源:《探索与争鸣》 作者: 柯小刚 已有0人评论 2017/2/20 14:57:24 加入收藏
就今日情况而论,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应该把经典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经典的学习和其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不应人为割裂经典和现代生活、实用知识和西方文化。《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经典是在每个时代的实际生活中与时偕行、日日维新的,不是仅供死记硬背的文句和教条,更不是毫无意义的音节。所以,反思今日“读经运动“乱象的同时,我们必须拨乱反正,结合时代状况,回到经典教育的社会化通识教育和生命教育、修身教育的传统形式中来。
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强调效率、快速反应,缺少从容和缓,结果导致什么都很急,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容易发生“短兵相接”的摩擦,没有安全感,所有人与事物之间都是疏离乃至异化的状态。结果,现代生活虽然追求高效,但其实效率并不高,反应也不快,沟通不畅,性情淤塞,社会交往成本非常高,沟通效果并不好。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能先静下来读书修身,对人对事都能多少形成一点“貌似旁观但其实非常关切”的心态,反身而诚,恬然让出心灵的空间,以便容受人、事和物,给事物以时间和空间,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保持一定距离,人和事物反而会更加亲切,更容易沟通,世界更顺畅,生活更幸福。为什么读书修身能有这样的效果?因为读书修身是人文之化,是把人化入一个“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的生命世界,在那里,“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所有人、事、物都化了,气化顺遂,无事自宁。
那么,怎样进入这样的读书修身生活呢?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总要以修身为本,时时涵泳经典文句,在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受用。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来说,经典学习和修身工夫更不可松懈。经典阅读也许只能抽空进行,但修身却可以是连续的,而且应该是“不可须臾离”的。修身和读书的关系,有人以为是冲突的,尤其是那些带有宗教倾向的“国学爱好者”容易这样想。他们害怕读书会形成“所知障”,妨碍修身。其实,要看读什么书、 怎么读。以涵泳体贴的方式读经典,契入生命,恰恰是修身的必要部分。否则,缺少古人和经典的陪伴,修身往往容易走向狭隘、偏执,乃至迷信。这种反智主义的观点正是产生低俗“国学热”和“读经热”的温床。一些“国学大师”就是利用这种流行的反智主义观点来发展个人崇拜,乃至逐步走向邪教。
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随时涵泳体贴是最方便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找到涵泳的大池子,那便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经典,纵身其中,澡雪精神,涵养身心。其次,要疏通源流,气脉通畅,上下求索,左右流之,那便是要读历代注疏,不能只读经典白文,或者盲目背诵白文。经典并不是一次成型的教条,而是“其命维新”的文化生命,是与时偕行的、活生生的意义开显,是在历代注疏中不断重新开启的斯文之命。所谓“传统”并不是迷信的经典崇拜,而是一代一代读书人的生命成长和传承。读书人并不是作为一个信徒去面对僵死的经典教条,而是在读书中与历代圣贤君子交朋友,与他们一起感受和思考,让经典的智慧对自己开启、在自己的生活中落实。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每取一瓢饮,记住有心得的句子,时时涵泳讽诵,切己体会,自修有得足矣。贪多求快,博闻强记,夸夸其谈,无一入心,更无身体落实,虽多何益!
“读经教育”的根本并不是“从娃娃抓起”、“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通过社会化的通识经典教育培育一个“学习型社会”。做父母的人自己读书修身,是孩子最好的学校。“读经学堂”的堂主和老师不读书也就罢了,却也不允许孩子读书,强以全日制的“纯音流声闻大法”灌输经典文句的音节给学生,反对任何感受和理解,用伪背诵来冒充“读经”,使圣贤经典蒙羞、读经孩子受害。笔者接触过很多那种伪读经方法的受害者:有送孩子去全日制伪读经学堂的家长,也有读经学堂的堂主和教师,还有从读经学堂出来的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伪读经实践中逐渐发现问题,慢慢醒悟过来,正在积极调整。还有一些支持者仍然在观望、思考。经过学界和媒体批评之后,各地民间读经学堂都在分化、转型。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学者、媒体和教育管理部门有责任予以引导。时下的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重建正在成为各方共识。目前缺乏的并不是文化复兴和经典教育的热情,而是民间国学相关机构内部的自律、良性批评和自我批评机制的建立,以及学术界对民间国学的引导、文化教育管理部门对民间读经学堂的监管和健康多元教育格局的构建。
(本文原载于《探索与争鸣》杂志,作者:柯小刚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