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探索与争鸣》 作者: 柯小刚 已有0人评论 2017/2/20 14:57:24 加入收藏
这些就是牟宗三先生15岁以前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那段时间的生活才是生活,此后都是“生命的耗费”。通观《五十自述》,我们可以看到,牟宗三在每个学术阶段都会不停地回到儿时的生活经验,因为那段经验是他生命的原点,构成了他毕生学问的真正基础、生命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不断回到原点,牟宗三的学问才是生命的学问。
牟宗三儿时也上过私塾,但他恰恰不喜欢那一套:“我对于穿长衫的秀才们,三家村的学究们,并不见得有好感。儿时我即感觉到他们有点别扭。九岁入学,读的是私塾。在那二三年间我虽然也好好读书,也怕先生,但我对于这些先生、秀才们,总觉着异样,不自在、不自然。”可以想象,那时的私塾应该还比较乡土自然。如果像今天流行的“全日制老实大量纯读经学堂”那样高压紧张,功利性太强,每天8~10小时纯读经,十年“包本”背诵30万字,小牟宗三可能早就逃学了,今天也就少了一位新儒家大学者。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柏拉图《理想国》里认为儿童教育须以诗歌(指广义的艺术)和体育为主,这些主张的出发点都是生命的教育、性情的陶冶,而不是把经典作为“培养大才”的高效工具。今日流行的所谓“读经要从娃娃抓起”、“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不传统,反而恰恰是非常现代性的急迫观点、效率观点、功利观点。至于那种提倡13岁之前死记硬背30万字经典的“读经理论”更是毫无根据,只是把学生当作“大才原料”,把经典当作“大才车床”,把读经学堂当作“大才车间”的极端庸俗版现代文化产业而已,虽然其出发点是貌似高尚的“培养圣贤”。圣贤教育首先是生命的教育,而不是工具化、机械化的“包本背诵” “批量生产”。
另一方面,“体制内”学校的经典教育内容又太少,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等弊端导致体制教育同样背离生命教育的方向。体制教育的不足,正是导致“体制外”低劣读经学堂泛滥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反思民间读经学堂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一并批评体制教育的弊端。无论体制内应试教育还是体制外读经教育,都是现代教育工具化、功利化的表现。解决读经学堂问题的根源,在于改进体制内教育的经典教育质量,使之达到传统文化所要求的生命教育层面;同时,应该对民间私塾办学加强引导和监督,促进另类教育的健康发展,达到良性的多元化教育结构。良性的多元化和差异性,这本来就是生命的特点。如果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本来应该是生命的教育,那么其形式也应该是充满生机的多元化形式。
有鉴于此,体制内小学除了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诗词和古文之外,还应该加强书法、传统音乐、武术、射礼的内容。中学阶段应把古文内容从语文课本中独立出来,专门设置古代汉语和经典阅读课程,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的中学,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西方古典语文)就是独立的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从文学角度选取古文和诗词之外,中学古文课程还应该选取思想性较强的四书五经、史书、诸子篇章。大学各专业应该加强中西方古代经典的跨文化通识教育,不但读中国古典,也应该读一些西方古典。诚能如此,品质低劣的“国学传播”“读经传销”就没有市场了。
“国学”和“读经”到了必须提高品质的时候
民间“国学热”和“读经热”已经热了很长时间。初期品质较低是必经阶段,但今天到了一个必须自律、调整、提高的关节点。再放任下去,不及时进行自我批评和调整改变,“国学”和“读经”终将厚诬古人、败尽声誉、贻误后人,我辈将成为华夏罪人。在这个危机时刻,大学应该负有批评和引导“民间国学”和“读经”的社会责任。
批评不是西方思想的专利,更不是现代思想的专利。儒家自古就有极强的批评传统。而且,儒家批评传统的优点在于:其一,儒家批评总是含有自我批评的批评,是自反、自律、自省的批评。其二,儒家批评总是建设性的批评,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不是打倒批臭。其三,儒家批评是君子不党、独立不倚、和而不同的批评,不搞派系斗争、党同伐异。发扬儒家批评传统,引导民间“国学”和“读经”提高品质,是今日文化复兴建设的迫切任务。
首先要批评检讨的是“国学”这个词本身。“国学”这个词的提法并不好,只是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历史产物,带有现代化早期特有的狭隘民族主义文化意识,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古典教育”的提法更符合实际情况。现代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引入古典教育?因为现代人遭遇了日益普遍的生活意义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明冲突危机。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现代社会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实用主义社会,现代教育因而蜕变为职业培训。然而,现代社会仍然是人的社会,不是机器的社会。人的生活是需要意义的,绝不只是“更快更高更强”就可以幸福,即使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现代教育也应该首先重视“人的养成”,而不应该只是盯着分数、技能、实用、效率。因为,即使是实用人才,首先也必须是人,然后才有可能是人才。所以,中小学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中引入古典内容非常有必要,因为古典文化虽然没那么实用,但却是“人的养成”教育,因而是一切现代实用教育的基础。所以,“国学”的提法必须扬弃,实事求是地提倡“古典教育”和“经典教育”非常有必要。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