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明明是摧残生命的教育,为什么我们却欲罢不能?

来源: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张旎 已有0人评论  2017/2/3 7:31:55  加入收藏

  在一切都在加速运转的世界里,其实唯有教育是无法加速的,因为教育在根本上就是要保持对生命自然成长的敬重。

  17 年前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出现了一所特殊的学校 High Tech High,这所高中的建立是在美国进行的又一次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这所学校抛弃了加州的课程标准,放弃了考试为目的的分学科教学体系,跳出了只雇佣师范学院专业教师的局限,彻底采用项目制跨学科学习。在这所学校里,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了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起初,父母们充满疑惑地把孩子送到这里,随后经历了紧张、焦虑、感动和惊喜等各种可能的情感体验。98% 的大学入学率打消了父母对这样一所学校的疑虑,随后的 17 年间,High Tech High 成功复制了 13 所学校,并且将教育延伸到了初中和小学。2 年多以前,一部关于 High Tech High 的教育纪录片完成了拍摄,这部纪录片被命名为<Most Likely to Succeed>(按字面意思翻译是《极有可能成功》)。

影片已经获得了各种电影节大奖,虽还未在院线公映,但已在美国上千所学校巡回放映,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虽然 High Tech High 很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但她却给了教育改革者极大的信心,也给了父母和孩子们极大的鼓舞。

  有幸在公映之前看到这部纪录片,除了内心的震撼之外,更多的是持续不断的思考。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 100 多年前教育改革者就已经知道了方向,而 100 多年后,才出现 High Tech High 谨小慎微地告诉人们这一次改革应该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当我看到电影里 High Tech High 的教室时,就像看到了儿童博物馆,100 多年前,那些对当时教育系统不满的教育者和父母由于无法撼动学校教育,因此转向社会教育,用儿童博物馆这样一种形式来做学校做不到的教育。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儿童博物馆的迅猛发展伴随着那个时期大多数学校教育改革尝试的失败。教室的混乱、家长的批判,让当时很多充满希望的学校变革彻底终结。哈佛大学 Howard Gardner 教授的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儿童博物馆,教室里给孩子上课的都应该是各行各业真正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真实世界,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让孩子们从专业人士那里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应对考试。儿童博物馆出现 100 多年后,真的出现了 Howard Gardner 教授所说的像儿童博物馆一样的学校 High Tech High。为什么要花 100 年?这 100 年,学校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没有停止,但不停的失败让人有挫败感,为什么教育者都知道该去哪里,而变革的道路却举步维艰?纪录片里的几个场景让我看懂了阻力:

  1.来自家长的阻力

  问到家长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家长会认同各种包括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非常重要,但对于学校所尝试进行的改革却保持非常中立的态度,家长认为只有孩子通过考试能够进入大学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这些所谓的能力,如果连大学都上不了,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前途。当老师说起自己是从名校毕业但却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人生没有方向,很多能力还要重新学习的时候,家长的反应是,那也是因为老师曾经进了名校,所以才有机会做这样的思考。

  2.来自学生的阻力

  一个充满激情想在传统学校课堂中实施教学改革的数学老师,他觉得光让孩子们学会应付考试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想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好,结果却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孩子们的抵抗,在采访这些孩子们是想让老师教他们考试还是教他们生活技能的时候,孩子们的答复是他们希望学习怎么考试,可以等考上大学之后再去考虑技能方面的事。

  家长和孩子都在一个系统内做思考,这个系统需要用考试来衡量以及决定人生走向,而这个标准化的考试却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关联,家长被这个系统绑架,后来孩子自己也被这个系统绑架,站出来挑战这个运转多年且非常庞大的系统就像一场不知输赢的赌博,于是谁也不想赌上孩子的命运或自己的命运。偶尔会有几个人挑战系统并获得了成就但也不足以给其他人勇气,因为很多人都会想,这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只是普通人,一旦跳出系统可能会满盘皆输。

  在我看教育系统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曾经有一小撮有权威或有权利的人设置了一个系统、制定了一种规则,这个系统及规则完全符合那个时期的需要,于是其他所有人都开始基于这个系统规则去做行为选择,结果过去了上百年,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来自各个领域的呐喊声多么震耳欲聋,却还是没有人敢去对这个系统做彻底的颠覆,明明知道现在的教育是在摧残生命,但我们却欲罢不能。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 Institutionalized(体制化),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类自己制造的,人类在自己的思维体系里想要解决自己制造的问题一定是难上加难。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学校教育改革成功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High Tech High 用了两个数据来说明为什么他们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个是 High Tech High 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地区平均水平高出 10%,另一个是 High Tech High 学生的大学录取率是 98%。纪录片选择这两个数据一定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我相信真正做教育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志,考高分和进入大学不能够说明这个人的人生会怎样,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命名是“极有可能成功”。

  我觉得影片选择这两个标准是因为这是最能给人信心的,父母们担心的是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上不了大学,那么 High Tech High 首先要告诉父母的是,虽然是在这样一所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上下课铃声的学校里,孩子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一样可以进入大学,对于父母来说要下赌注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可输的。

这也是为什么 High Tech High 在过去 17 年里能够迅速复制,而没有遭到来自父母和孩子的抵抗。

  在我看来,如果教育改革者建立了一种模式,即打破了系统规则、又在系统中运行良好,这个改革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