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朱永新: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朱永新 已有0人评论  2016/11/8 7:52:35  加入收藏

  著名的“乔布斯之问”这样问道:“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教育改革,长路漫漫。当我们站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我们应该怎样做?

  一、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

  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时代,人民更是期盼互联网能够成为变革教育的神器,正像互联网颠覆了商业模式一样,来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

  的确,互联网已经在改变世界。而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远远早于商业。上个世纪60年代计算机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提出机器教学,就提出“学校消亡论”了。互联网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改变教育的努力与投入,力度也远远大于商业。

  但是,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报告表示,美国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美国各州网上学校总共提供53.6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180万名中小学生至少选择一门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据统计,全美共有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无疑,这也只占了全部学生人数的很少一部分。

  据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校形态的改变。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

  教育变革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与社会学。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是由远及近的,天文学是科学家族的老大哥,伽利略的天文学之后,是牛顿的物理学,人类开始探索物理现象与规律。

  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生物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现象。但是,总的来说,人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还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变革受到的制约就更加多一些。这就是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原因所在。

  总之,教育要想解决人的问题,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要指望我们通过信息技术的革命就能把教育问题解决了。这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的。

  二、教育变革的方向:人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

  我认为,人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将是我们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选择,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一是人性化。简单地说,教育的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我们或者是以分数为本,或者是以技术为本,或者是其他的外在目标为本,很少是站在人的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的。我们的教育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首先从学校规模来说,我们的学校都是大规模,美其名曰“规模出效率”。但是,这种思维是现代学校制度胎里带来的毛病。现代学校制度是应大工业的要求而诞生的。最早的西方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规模,要用最少的投入去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自然对人性重视不够。

  前些年我到俄罗斯考察的时候发现,俄罗斯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平均规模只有600人。校长、教师、学生彼此宛如家人,学校气氛宽松而亲密。学生在家门口上学,无须择校,无须校车。最近我考察美国的ALTschool,从幼儿园到初中,在一栋楼里上课,学校规模平均也只有200人左右。

  其次,从学业标准来看,我们的教育学业标准定得太高。我一直主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业标准的难度要大幅度降低。有人会担心:降低难度以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从何而来?我们的科技发展从何而来?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按照正态分布曲线,总会有一些学生有学术的追求,对于这样一些人,我们给他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学术要求就可以了。所以,不妨把标准降下来,让大部分学生学那些对他将来发展真正有用的课程,帮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一句话,让我们的教育更有人性的光辉。

  二是选择性。这里的选择性与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也就是说,主张教育更多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现在教育有太多的“强制性”,而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地让人们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向谁学习。如我们现在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八点钟上学,很多学生六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这本身不符合人作息的特性。有些人就是猫头鹰型,有的人就是百灵鸟型,每个人个性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为什么硬要在同一个时间让人去做同样的事情呢。

  真正理想的教育是不应该限制选择的。因为选择是人的自由,选择是竞争的方法,有竞争才能有进步。所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充满着选择的可能性的,让所有人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一个方向。在保证基本品质的前提下,把选择的自由还给消费者,还给学习者,是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

  三是多样化。与选择性相适应的就是多样化,因为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更谈不上自由。多样化应该是未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如果学校千人一面,全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教材,那就会把本来千姿百态的教育变成一种色彩,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变成“单向度的人”。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