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11/1 8:30:28  加入收藏

  现在,年轻教师机会很多,比如在成都,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30岁以前,可以争取评“教坛新秀”;35岁以前,可以争取评“市优秀青年教师”,然后还有区、市、省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头衔在前面等着;40岁前,如果想“进入管理层”还可以去报考“校长助理”……

  “打造”名师似乎成了各地、各学校都在热火朝天做着的一件事——

  打造出一个名师,学校就多了一个宣传的机会,提升学校形象;打造出一个名师,也给了青年教师实现自我的机会。

  但,名师真的是“打造”出来的吗?——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文章中这样发问。

  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

  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文章《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中为我们提出了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这样一个问题——名师是可以“打造”的吗?小编为您节选了部分文章:

  最近几年,各地学校都掀起了“打造名师队伍”的热潮,据说以此可以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什么是“名师”呢?通俗地说,就是有影响的优秀教师。那么,“名师”是可以通过“打造”得来的吗?

  把“打造”一词用于“名师”是近几年的事。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就觉得挺不舒服。“打造”是一个工业车间流水线作业的概念,是和模具化操作相联系的。独具个性的人,怎么可以像生产机械部件一样被“打造”呢?想象一下——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教师,被输送到流水线上,规范于某种模具,然后“哐当”一声,所谓“名师”就被“打造”而且是成批量地“打造”出来了。这不荒唐吗?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质疑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比喻吗?犯得着那么“钻字眼”(甚至是“钻牛角尖”)吗?曾经就有校长对我说:“‘打造’嘛,不过就是强调学校对教师培养的力度而已。”

  但我还是要继续质疑: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

  好,我们就说这所谓“打造”的“力度”吧!这“力度”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学校已经明确了“打造”对象——当然是校领导认为“有潜质”的“好苗子”,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比如帮着“打磨”公开课或参赛的班会课,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机会都给他,各种评优选先的机会都给他。还有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时间表,甚至包括集中的包装炒作,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封面人物、专题采访……既宣传培养对象,又提升学校形象,等等。所谓“311培养计划”,“当代名师工程培养对象”等等,都是这样来的。

  我充分肯定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培养优秀教师的良好初衷和高昂热情——无论怎样,将经费投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上,是一件好事。但如此“打造”实在是太急功近利了,而且违背人才成长规律。

  其实,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对于“打造名师”,不少老师都有着自己的困惑与疑虑。

  “打造名师”,老师们的疑虑在哪里?

  在各地的名师培养计划当中,的确发现并且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教师,但对于“名师打造”计划,不少老师和李镇西老师一样,心有疑虑。

  来自他们的质疑,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更深层次的启发与思考。

  当用“打造”表决心的时候,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

  “把‘名师’和‘打造’搭配到一起多少让人心里有点不舒服。”成为了一些老师的共识。

  “鄙人所在的那个小县城近几年有关部门有个大手笔,就是每年拿出100万的资金作为奖励在‘三名工程’中获奖的学校和教师,所谓的三名是指: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提出的口号是:每年打造一批名师队伍,带动教师成长,提升教育质量。这项活动会在县中心的广场隆重举行,县委几大班子的领导都会参加,以显示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彰显领导的遵旨重教。” 

  一位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自己所在地方实施“三名工程”中的一些现象,但效果呢?“三名工程实施以来就屡遭质疑,一些老师为了名誉和奖金小动作不断。”

  “我在百度百科里查了一下打造一词的意思:打造,即制造、创造的意思。进行打造的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金银、首饰、兵器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精神、文化、品牌等。‘打造’一词着力突显人们创造事物的决心、对事物品质的关注以及所采用的制造方式的力度。”这位老师这样总结,“在这个解释里,我看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词:具体事物,创造事物的决心,对事物品质的关注,创造方式的力度。”

  为了培养更多的名师各地都有类似举措,“这些举措和工程都是一种政府行为,力度大,措施实,平台高,要求严,目标也相当明确和集中。”

  也有老师总结了教师队伍“打造”和名师“打造”中的几点元素:

  “一是确定目标。规定在一定的年限内,教师队伍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及名师成长的数量。二是设计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从发展的层次到人员的挑选,从日常管理到考核,评价和奖励等,都有具体的制度。三是搭建平台。会课,赛课,沙龙,论坛,课题研究,论文评比,参观,考察,等等,一个个平台的搭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次次发展的机遇。四是提供条件。不仅有精神鼓励,而且在物质条件和经费上都采取了切实的措施。”

  其实,各地的名师计划也的确在为青年教师铺路,给予他们更多的成长机会。但当名师成长成为批量化的“打造”后,不少老师也有着这样的担忧——

  “同样的名师培养工程,理念,方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但如果将教师培养扣以‘打造’的谓语动词,会不会有些急功近利呢?”

  的确,在搜索打造名师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口号“打造‘名师’团队,提升‘名校’品牌”“打造名师、名学校”。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