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于 漪: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 于漪 已有0人评论  2016/10/31 8:04:51  加入收藏

  语文教学现在面对着三个传统:一个是千年“大传统”,从李斯的小篆改革开始;一个是百年语文的“中传统”,从“癸卯学制”语文独立设科开始;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小传统”。三个传统中都有优质的资源,也有不少糟粕。比如,“大传统”中有许多符合语文学科专业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优质教育资源,但“三百千”“弟子规”“二十四孝”能照单全收吗?再比如,“中传统”在坚守语言文字学习上功不可没,其弊病在于重“术”轻“人”,价值取向和质量观难说毫无瑕疵。再比如,“小传统”中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经验自然不少,但表演、作秀者也不乏其人。有些课无视文本的核心价值,无视学生理解接受的可能性,只是为了显示教师的功底和能耐,等而下之者,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爆炸新闻,获得“博眼球”的效果,这不仅让学生学无所得,而且还歪曲、践踏了经典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对经典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上课不能任性,不可随意。

  “权威”并非全都是无可非议的,关键在尊重事实,尊重真理。教师一定要有批判性思维,要勇于说“不”,同时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思考,深入学习。不盲从,就会有自我的独特认识,故而我们要独立思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而不是照单全收。

  3.选点突破,自主创新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框架下,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教学中的瓶颈,选准课改的突破点来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是第一立场

  改革的第一立场是学生,要清楚学生的需求、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我们都知道,婴儿是要吸吮奶水的,一上来就喂糖醋排骨肯定不行,因为他还未长牙。我们现在有一个毛病——几乎是通病,就是无限制地加深,无限制地拔高,似乎一堂课想把全世界都教进去,这是违背常识的。我们必须清楚,上课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教会。上课绝对不是教师做演员自我卖弄,适合学生的当前状态是最重要的。

  教学有三忌:一忌让学生做听众和旁观者,二忌空讲大道理,三忌让学生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中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三忌”,在此基础上用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去破解它。

  比如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导入语要新奇、有趣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有知识含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处于兴奋状态,可以调用一切积极手段,比如说把其他学科的东西结合进来。我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用化学实验导入,教《核舟记》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核舟,学生被调动起来,文章也就落实了。

  比如问题设计须有坡度,让各层面的学生均有展示机会,有满足感。除了要设计好针对大多数学生的主要问题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让语文水平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回答;而对于优秀的学生,也要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他们的学习充满挑战性和成就感。

  教学过程中及时恰当的评价,也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干劲。

  (2)解放思想,大胆取舍

  每一个文本都有其核心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将其变成学生的文化积淀。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文本也必然有其教学核心价值,要牢牢把握文本的教学核心价值,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打破“千课一面”的模式。文本的教学处理,既要尊重文本本身,又不能被文本牵着鼻子跑,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千课一面”的模式化教学,只能让学生学而生厌。要驾驭文本,为教学目标服务。课文可以按顺序教,也可以倒过来教,只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怎么教都是好的。为此,我建议教师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取舍,在驾驭文本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决定“有所为”之处,就必须要“为”得扎扎实实,一定要让学生记忆深刻,学有所得。千万不能把课上得糊成一锅粥,什么都教但什么都不突出。

  (3)引进时代的活水

  我们生活在时代的潮流中,语文课堂就应该要有新东西。比如报刊上的诗歌短文,花三两分钟进行课堂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像这样一首小诗:

  前天,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 

  昨天,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

  今天,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在贫贱忧戚的生活中,一碗油盐饭所寄托的浓浓母爱,和痛失母爱后的泣血哀伤,令人动容。长此以往地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度和思维深度,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和思想情感的双重积淀,还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4)反思修正,坚持不懈,形成特色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改革永远在路上,需要不断地调整,积累正反经验,把它条理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这样就容易形成特色,走好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

  寸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的工作是铸造国民素质之魂,所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师从事母语教育,应该是冲锋在前,做排头兵,能够做出榜样。教师生涯是双重奏,一重是过好自己的人生,第二重是引领学生过好他们的人生。我老了,朽了,老朽了,教育的希望在年轻同志身上。祝愿广大中青年语文教师要意气风发,走好语文教育的路,在系国运、铸民魂的语文教育伟业中做出成绩,做出榜样!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