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 于漪 已有0人评论 2016/10/31 8:04:51 加入收藏
1.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每一个汉字的故事当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故事,是民族的故事,比如说“孕”字,形象生动。语言文字里有哲学智慧,有伦理道德,有风俗习惯,有审美意识,稍加触摸,就会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最优良内容的结晶,实施语文教学,我们实际上是在传递民族精神,是在孩子心中栽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2.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中国古人将语言和人性、天道、事理联系在一起。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是一个文化系统。杭州G20峰会文艺晚会上突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中国独有的思维方式。通过母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人格塑造均能获得提升,这是为做“中国人”打精神底子,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广,乃至终生,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如果只注重物质层面的工具性就很难达成。事实上,当下许多国家的母语教育也不仅仅满足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不只是关注其实用性,而是大多比较重视课程的人文性和课程的现代化。
3.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有多种属性,比如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等等,可以讲很多。但是,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从事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所以其基本特征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个观点?我想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这种工具、外壳、载体非常特殊,是跟人紧密联系的,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符号。因而,在符号的意义上把握其工具属性和工具的特殊性才比较恰当。
第二,语言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西方学者不仅视语言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称它是文化和社会的产品,是文化建设的一种力量。比如说高铁,它是社会的产品,我们马上就有“高铁”这个名词了。语言在创造文化,文化也在创造语言,二者相互塑造,相互渗透,相互从属,语言是文化创造的力量。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有人文属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属性所能概括的。
第三,语言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不仅仅是对思想的翻译,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意识、思维、情感、人格的组成部分。洞悉语言的本质,其基本特征就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可知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育这一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黑格尔的“洋葱说”对我们深刻理解这一问题很有启发意义,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洋葱的皮和肉,对于洋葱来说,皮与肉本来就是合二为一、难以剥离的,如果执着一念硬要剥下去,到最后只能一无所有。
因而,语文学习不仅是外在的“形式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其内在的“心灵成长”,包括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成长。心中有准绳,施教、改革就有方向,而不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乃至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二)要有历史眼光和批判精神
跨入21世纪的新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工具,而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平台。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的未来需要而谋求生存和发展,我们要进行基础教育全局性的课程改革,就是出于这一考虑。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责无旁贷,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未来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应对。
1.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要适应时代要求而发展
课程改革,实际上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百年探索的完善与发展。朱自清先生曾经谈到他与叶圣陶先生改革语文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当时语文和经史不分的传统,这一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中国语文教育面临着艰难甚至是痛苦的选择与变革,坚定不移地选择语文教育现代化道路,其中有诸多学界泰斗探索追求,做出了开创性、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时至今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的发展,语文教育的现状,都需要对语文教育有新的认识,包括性质、目的、功能、承传、教材、教法、质量、测评等观念与做法。在跨世纪大讨论中,不少学者都对语文教学表达过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说:“用一句话来说,把这么一个富有诗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科变得工具化、机械化,这对孩子们的灵魂塑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夏中义)有学者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杨东平,见王丽编选《语文忧思录》)因此,语文教育一定要改。
种种弊端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是“体”,人文内涵是“魂”,二者要融为一体,“魂”要附“体”,“体”中要有“魂”。硬要剥离开来,语言文字就变成僵死的符号,“魂”就无处安身。只是“训练”与“实用”,远不能适应培养语文素养的要求。
至于脱离语言文字,空讲内容,无限拓展、延伸,不是对人文的误解,就是故作高深,哪还是什么语文课!
“发展是硬道理”,刻舟求剑的思维总是不行的,有些乱象因此而生。强调要回到过去,难以自圆其说。
2.教师要有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也是最核心的能力。批判并不是否定,而是进行科学的分析,在原有基础上把好的发扬光大,而把不足的加以弥补,把缺点加以克服,把错误的加以扬弃。当教师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照单全收。今天吹东风便说东风好,明天吹西风又说西风好,这是不行的。教师一定要勤于思考,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就是有个正确的传承观。传承不是照单全收,而是首先要弄清楚继承什么,扬弃什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