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 浏览

于 漪: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 于漪 已有0人评论  2016/10/31 8:04:51  加入收藏

  (二)另一条线索是千年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癸卯学制”颁行之前,中国语文虽未单独设科,但中国的语文教育有悠久历史,有优良传统,绝不是只有百年历史。追根溯源,还有千年传统,现代语文也是从千年传统脱胎而来。在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出了多少优秀的文人?出了多少世界级的顶尖作品?因此,我们要知晓千年语文传统,要重视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加以发展、创新。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何而来?依我看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千年的积淀,百年的探索,世纪末的大讨论,跨世纪的思考。千年的积淀里有“四个注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需要我们关注。其一是注重读书感悟,其二是注重整体把握,其三是注重熏陶感染,其四是注重积累沉淀。当然值得继承发展的远远不止这些,而这四个关注点,恰恰是碎片化教学所忽略的,这16个字说来容易,要真正落到实处却很难。语文课程开宗明义提出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传统,继承发展。

  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探索很艰辛,很不容易。比如半个多世纪前叶圣陶先生就作出“语文是工具”的论断,语文是生活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其他学科的工具。这一“工具论”的论断对我国语文教育有积极的影响。叶老始终把反对封建科举、反对“八股”精神、反对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作为个人的目标。他的“工具论”正是在反对“八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的能力,强调要学以致用,在具体操作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而且在每一次提出时都有强烈的针对性,都增加新的内涵,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积极的贡献。

  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现实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个人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我们执教者的误解偏差,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把语文教育仅仅看作维持物质生活的一种技能,丢失了人的发展,丢失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拓展,这种实用主义立场,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局限性来,因而出现了20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许多学者专家针对这一局限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意见。这场大讨论不仅是纵向思考,更有横向视野,讨论者既回顾历史,又把西方的母语教育和语言理论作为比较参照。这次跨世纪的思考是把我们的语文教育放在中国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和世界大环境之中来展开的,其讨论的广泛度和思考的深刻度,超越了之前任何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讨论。

  正是在这次大讨论的基础上才诞生了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体现,而不只是局限于过去所说的知识和能力。它既包含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对人的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方面的要求。而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把语文素养具体化为四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当然最后如何表述还要看修改出版后的文件。

  (三)对两条线索的认识

  理清语文发展的两条线索后,我们会发现,林林总总的语文现象都可以找到背后的根源。其实,两条线索并非完全对立,水火不相容,二者之间相同相融之处很多,而后一条线索本就是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语文教育又会有那么大的分歧,甚至于乱象丛生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

  1.从思想方法看,是二元对立思想作怪。当下有不少人思考问题很容易二元对立,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不照我做,即非我属类。其实我们应该多元思考。

  2.从思想意识看,是唯我独大、唯我独尊的意识作祟。一旦有所主张,则俨然学术权威,再伴随着利益驱动,形成所谓的“圈子”,遂使学术影响力蜕变而成为话语威慑力,容不得“异端”存身了。

  3.从专业素养看,是对教育中“人”和“术”的关系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准确的把握。技能当然要教,但是在什么背景下运用,怎么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眼光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当我们把各种现象分类、溯源后,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前因后果。理清这些线索,辨析这些现象,是为了我们自己更好地成长,让成长不受干扰。在社会和教育转型过程中,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现在真的是需要大师级的人出现,这样的人,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因为是通才,所以他视野开阔;因为是专才,所以他研究深入。这样的大师能够在纷纭众说中提出正见,在一片迷茫中探寻到正途,引领学科健康发展。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做的这样那样的改革,同样十分可贵,应该受到欢迎,得到支持,即使不周全,仅这种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探索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

  三、立业: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走好自己的路

  文天祥有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对语文,对语文教育,我们教师确实要一片忠贞,一片痴情。为了学生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学会学好用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要做“高人”——思想的深刻,要做“情人”——痴情于教育。

  语文教师的权威是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构建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让孩子受到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熏陶滋养,做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在世界文化潮流当中站稳脚跟,从小学会挺起民族的脊梁。

如何做好一名语文教师?我有两点建议。

  (一)心中要有准绳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育是什么?对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教师要反反复复思考,努力想清楚。这里面我觉得有三点应考虑。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