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 于漪 已有0人评论 2016/10/31 8:04:51 加入收藏
(三)粗俗、粗鄙语言的作祟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量粗俗甚至粗鄙的语言随之出现,这对语文教学冲击很大,它破坏了语言的健康和准确度,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语言品质的下降,继而带来的是文品的下降,文品下降带来的是人品的下降。这种连锁反应式的品质下降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而我们还可能不自知,不自觉,不自省。我曾经带领我的基地学员开展过“优雅汉语”的主题教学来研究过这个现象,尝试探索解决方法,但是很难。这些都将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冲击。
(四)最有力量的还是考试指挥棒
对考试指挥棒顶礼膜拜成为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情况。教学实践中考试操练过多,以考定教,将原本属于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拱手让给了考试。以考定教,让学术、学生没有了尊严,而教育价值可怜到只能体现在分数上了,于是各种各类补习班、培训班应运而生,知识沦落到“待价而沽”的境地,这使得教师队伍的集体荣誉受到很大的伤害。
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加上媒体的炒作、商业利益的驱动,最终就形成了我们所面对的“乱花已经迷人眼”的教育现状,形成了“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怪现象。那么,作为一名当代的语文教师,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正确与错误纠缠在一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有认识,有思考,才能够保证我们在各种乱象中保持头脑清醒。当然,就现象谈现象是弄不清楚的,必须探寻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源头。
二、探源:认真梳理,了解发展脉络
上面所说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有源头的。我们认真梳理,了解语文发展脉络,才可能不被表面的现象蒙蔽和忽悠。认真梳理语文发展脉络后,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是两条线索:
(一)一条线索是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清政府终于批准并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建立起的崭新的学制和独立分设学科的教学体制,后世称之为“癸卯学制”。当时新学堂的学制、课程以至教材,大都从西方先进国家和日本引进,但语言文字独立设科,须由我们自己探索建设。那么该科如何定位?《学务纲要》中载明:“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词达而止。”又断言:“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达。”从中,我们发现它比较注重实用和训练,根据文辞的训练,达到实用的目的。
关于新的学制和独立分设学科的教学体制,中国文学设科,本有众多教育宗师参与其中,如罗振玉、蔡元培、梁启超、钱基博、胡适等。但对百年中小学语文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先生。由于他纵跨新旧两个社会,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编写与出版,他的语文教育观念便具有权威性,影响至深。
尽管中国现代语文脱胎于传统教育,但就时代背景而言,则更重视当时社会的“现代性诉求”。叶圣陶先生就曾明确地说过:“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他在《国文教学》一书中说得更为直白:“国文教学固然要重视精神训练,但尤其要重视技术训练,即重视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能力的训练。”老先生还有一句话:“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
语文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几十年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在清政府将语文独立设科的时候,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下,有学之士认为要强国,就要向西方学习,故而当时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顶礼膜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技术至上的观点影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了国文教育。再加上当时先辈们要超越“书同文”的视野,要实现“言文一致”“语同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呼应,意图突破区域性隔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强调语文工具论自有其现实合理性,不足为怪。
“语言专门化”训练的历史线索从独立设科开始,可说是延续至今。从《国文百八课》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清晰可见,直到90年代的教学大纲,还很明确地提出要严格地进行语文训练。百年语文现代化,就是要求知识点清晰有序,要系统化、科学化、线性化地进行训练,认为这是一条学好语文的科学道路。除了“文革”十年对教育的摧残,这根工具训练的线索从未断过,因而标准化试题入境,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极短时间内对基础教育领域包括语文学科实现了全覆盖。
然而,母语教学是很难做到一切都那么清晰的,其实叶老也一直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因为“工具训练”几十年走下来,情况并不理想,这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当时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就是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责难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语文改革的热潮,激发了不少一线教师的自觉改革行动。2000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才第一次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里基本上都是这样表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所以说,“训练”和“实用”这两个关键词一直贯穿百年中小学语文现代发展史,其影响之深远不可估量。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