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作者: 杨东平 已有0人评论 2016/9/5 19:03:00 加入收藏
导语:中国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与外来的“公家人”不同,他们是生长在农村社区的村里人,看守养育的是自己的娃。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认识这种“乡土教师”的价值,在这些最偏远、贫困的乡村,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扎根生存,成为“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教师。然而,这些无可替代的乡村文明播火者,或许正在成为无可传承的最后一代。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出现了城满、乡弱、村空的新情况。县城的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现象严重,乡镇的中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在硬件上基本得到保障,问题主要是在软件的方面。而远离县城和乡镇的村小、教学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最为严重。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支撑着无法进城上学、农村后20%的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在那些偏远地区和山区,那些只有一二百人、甚至只有几十人、十几人、几个学生的村小和教学点是不可取代的,否则他们就将失学。
然而,村小、教学点由于过于偏僻和分散,学生人数少,教育经费和资源不足,教师老化和难以补充更新,多数学校没有能力开设英语、科学、艺术、体育等课程,大多处于小而差、小而弱的状态。如何建设好这些小规模学校,成为农村教育底部攻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特别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基本需求,通过特殊政策补充和稳定教师队伍,需要探索小班化教学,通过阅读推广和乡土文化教育改善校园文化,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弥补教师和课程资源的不足,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给从来没有培训机会的最底层的农村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提振他们的信心,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提高村小和教学点的教育质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建立的“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就是希望通过社会合力,群策群力帮助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成功案例。今年10月,也将在甘肃平凉举行的第二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年会,将分享和交流当前村小教学点建设的经验。
中国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拨乱反正加以恢复的常识。学校简陋一些,场地、实验室不达标都不要紧,有教师就有学校,有好教师就是好学校。
与外来的“公家人”不同,他们是生长在农村社区的村里人,看守养育的是自己的娃。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认识这种“乡土教师”的价值,在这些最偏远、贫困的乡村,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扎根生存,成为“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教师。然而,这些无可替代的乡村文明播火者,或许正在成为无可传承的最后一代。
让我们共同关注最需要关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为改善农村最弱势群体的教育而努力!
(作者简介: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等。著有《通才教育论》、《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等,主编《中国教育蓝皮书》等。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50个公共知识分子”;2007年,被《南风窗》评为“年度十大公益人物”;2007年,《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第一名。)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