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尹后庆 已有0人评论 2016/8/28 8:44:19 加入收藏
(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基础教育发展的范式已经发生转变,即从以外延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在转型发展的重要决策中,最为核心的有两大方面。
第一方面是教育价值取向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些宣言我们耳熟能详——“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些战略的提出,无一不在进一步夯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但是今天,我们要看到,这些战略的直接影响是:让学生习得知识、提高技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高素质国民。在关注教育对国家、对社会进步产生重要作用的同时,不难发现教育之于“人”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同越来越强调知行合一、完满人格形成的“全人教育”的世界趋势相比,已经落伍。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相互滋养——这种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得到更大的关注。
另一方面是教育质量取向转型。什么是教育质量?在不同阶段,我们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国民基本素质总体较弱的情况下,质量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认识更多的字,会四则运算,能读书看报写文章,具备最基本的就业技能。因此,那时的教育政策都是围绕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制订的,检测的手段是考试,标准是分数。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越来越发现,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逐渐滋生出一系列问题:过分强调数理化,而人文、生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被弱化;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获奖牌,但生活能力、动手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却不足;学生掌握了大量学科知识,但缺乏质疑和创造精神,没有发展后劲。面对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我们要反思,教育如何能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存、学会做人”,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
怎样才能让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呢?
切入点在学校。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我们要在教育价值观上体现“人”,要在教育质量观上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都必须依托学校实现。学校的自觉行动,理念是纲领,课程是根本,但两者都围绕共同的立场——学生。这个立场我们并不陌生,几乎到处都能看到“为了学生发展”的立场表达。但这还不够,这个立场还要具体化、精确化、可操作化。我们不禁要问——为了学生的“什么”发展?为了学生“怎样”发展?为学生发展是“为了什么”?答案不同,我们的具体立场就会有差别,教育的理念、课程目标、教育内容和评价手段就会有区别。
上海市建平中学作为一所办学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高中,一直高举改革旗帜,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完善评价方式,培养社会化与个性化完美和谐统一的优秀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建平中学提出了以“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为内涵的培养目标,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包含八个领域、一百三十多门校本与生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不仅如此,建平中学不断调整,完善课程结构,使之更符合创新人才和合格公民的培养;聚焦课堂教学变革,使课堂充满高阶思维的愉悦、深度互动的理性、问题解决的智慧、生命成长的幸福;转变学习方式,逐渐实现从接受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从封闭式学习到开放式学习、从文本式学习到体验式学习的转变;尝试“翻转课堂”,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分层走班教学……建平中学的一系列改革实践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使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同步学习逐渐走向在学生不同认知基础上的异步学习。
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改革,也正是从学生出发,在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学科育人的综合作用,从学科核心素养到跨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模式化的学科教学走向真实的情境化问题解决。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