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张志勇:让课程回归生活的现场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吴吉 已有0人评论  2024/12/3 10:58:20  加入收藏

“每个孩子都是为走向生活做准备的。我们的课程只有回到生活的现场,才能为孩子们未来走向生活做好素养和能力的准备”。12月3日举行的2024光明区“科技·生态·幸福”教育高质量发展展示交流活动上,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张志勇做了题为《 从教室到社会:拓展学习场域的教育革新与时代使命》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光明区在此时探讨拓展学习场域的教育革新恰逢其时。

张志勇:让课程回归生活的现场

张志勇认为,现在教育改革面临核心素养培养、课程改革、育人方式变革的三大难题。他表示,核心素养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去培养,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中培养。这意味着,只有把学科的课程和主题架构的课程两者统一,才能把知识的传承与素养的培养统一起来。目前,我国教育的育人方式正在进行深刻变革,但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应该在各个学科中开展,不能脱离学科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学科知识的课程与问题主导的素养课程是割裂,甚至对立的吗?张志勇认为并非如此,而将两者联结的“纽带”就是生活,这也是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个取向。此外,通过项目和主题实现课程组织方式的革新、倡导综合学习都是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课程改革取向。“不是先把知识掌握了再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这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此后,张志勇分享了三种高回报率的教育方式,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任务驱动的项目学习、问题驱动的探究学习、问题解决的服务式学习。这三种教育方式都在校外实践性教育中得以体现。所以,张志勇认为,校外实践性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素养教育的必由之路和育人方式变革的科学路径”。他表示,校外实践性教育就是让课程回归生活现场,是在真实问题驱动下的情境化、体验式、建构式学习。他还特别提出了“智慧复演理论”,即让孩子们经历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知识发现和作品创作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规律”。

那么,学校该如何探索校外实践性教育的可行之路?张志勇给出了建议:

一是建立1.5公里体验学习圈,利用好学校附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二是把室内的学科学习和校外实践性学习统一起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校内学习效率的极大提升,为校外实践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空间;

三是每个学科都要开展校外实践性学习,要把校外实践的学习看作是每个学科教育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四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教育链。

“校外实践性教育带来的是学习动力系统的变化,是自主建构的学习,而不是灌输的学习,可以持续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学科里边探索,最终实现知识学习和素养形成的统一”,张志勇说。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