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李政涛:深化“作例研究”:深到哪里去?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 李政涛 已有0人评论  2024/8/16 10:29:19  加入收藏

脱胎于课例研究,诞生于“双新”和“双减”时代,进而融汇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作例研究,以“行有渡口,返有归舟”为落地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真刀真枪”的探索性实践,已经逐步聚焦到一些核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上。

聚焦“困境”。作例研究最根本的困境依然是评价,是作业改革与评价改革的协同推进,需要解决的是双向式的问题:作业改了,评价怎么办?评价改了,作业怎么办?

聚焦“教师”。教师是学校作业改革的总开关以及作例研究的关键人。如何通过基于作例研究的校本研修,借助具体而微的作业选择与布置、作业优化设计、作业批改与分析和作业过程的指导策略等方式,提升教师作例研究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聚焦“质量”。作业大计,质量为本。作例研究的成效,最终需要用质量来验证。为此需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双新”背景下,如何确立基于作业的高质量标准,进而探索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方式?

聚焦“功能”。作业有何功能?这既是作例研究也是整体性作业改革的原点性问题。育人功能是作业最根本的功能,也是其存在价值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依托和挖掘作业在“引导预习”“增进理解”“促进知识体系形成”“养成良好习惯”“加深体验”等方面的具体功能,来实现作例研究的育人价值?

聚焦“范例”。作例研究之“例”,不仅是作业之例,还是作例研究之例。以浙江省和浙江杭州信达外国语学校、江苏无锡连元街小学、四川成都实验小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和学校范例已经从成型到成熟,它们虽然只是“个例”,但却是一个个“全息”单位,蕴含了作例研究的独特基因和密码,充分发挥了撬动教与学改革的杠杆或支点作用。

聚焦“管理”。作例研究需要作业管理来保障。无论是区域还是学校,如何建构基于作例研究、为了作例研究、适合作例研究的区本化和校本化作业管理机制,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以聚焦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作例研究的持续深化方向至少存在以下六种可能。

深到“多元关系”之中。首先是标高与基础的关系。在追求作业和作业改革的高标准,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回到作业的“基础性”目标、“基础性”要求与“基础性”功能,如激发自主作业的兴趣、养成自主作业的习惯等,后者是前者的基石与根基。其次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同样是提升作业能力,要避免非此即彼:要么专注学生,要么关注教师。作例研究是一个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纽带,由此结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师生都是作例研究者,在这一共同体中相互参与、相互启发、相互成全,实现共生共长。再次是教学与教研的关系。高质量的教研始终是高质量教学的支撑与定海神针。作业是教学的内在构成,作例研究则是教研的一部分,两者的结合势在必然,即以作例之教研支撑作例之教学。

深到“前沿主题”之中。要将作例研究和“科学教育”“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五育融合”“社会情感教育”等当今最前沿的热点焦点问题紧密对接,为之提供针对性、系统化的作例方案,作出来自作例研究、唯有作例研究才可能作出的独特贡献。

深到“指导策略”之中。除了要给学生提供作业指导,提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和自主评价作业的能力之外,还要给予教师指导学生的策略,它是教师作例研究能力的核心载体。这种策略应该体现普遍与特殊的结合:既有作业指导的普适策略,也有基于学科特性、教材特性和学生特性等的特殊策略。

深到“精准评价”之中。要通过精准到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主题、不同方法的课程与教学,以及不同层次、类型学生的作业评价,在探究中形成类型化、层次化、结构化的作业评价体系。

深到“校家社协同”之中。无论是作业改革还是作例研究,都不只是属于学校、教师的事情,也是属于家庭、社区和社会的事情。以校家社协同的方式推进作业改革,促使校家社协同参与作例研究,形成基于作例研究的协同机制,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基本目标和内容,更是推动作例研究深化的主要推手。

深到“数智技术”之中。和教学改革一样,数智化转型也是作业改革和作例研究的大势所趋。如何通过数智赋能作业改革,为作例研究插上数智化的新翅膀,是所有作例研究共同体成员无法回避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一挑战性的问题依然是双向的:一方面,为作例研究提供数智化方案,长出作例研究的“数智化新样子”;另一方面,为教育数智化转型创造作例研究方案,彰显数智化的作业新样态。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