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王 烽:我们的教育需要真正的创新

来源:中小学管理 作者: 王烽 已有0人评论  2024/6/24 9:16:37  加入收藏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新”,关键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亟须抬高引领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龙头”,夯实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基点”,建设有利于人人成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伤害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多样化成才的教育观念、政策制度、管理方式、教学模式仍然盛行,系统性的应试教育仍然是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大障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发展重于增长,内涵重于外延,质变重于量变,时代呼唤全面系统的教育创新。守正创新,是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必由之路。

创新不是心血来潮的临时之举,而是发展的常态。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经济只能是“增长”,像血液在血管里循环一样,创新就是采用“新的要素组合”。教育创新亦是如此,从发展的意义来看,教育现代化进程就是由持续的、系统的和分散的教育创新接续推动的。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现代化归纳为“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教育创新就是在这些方面引入新要素组合,实现新突破,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当前,对教育创新的认识并不一致,一方面看上去教育创新正处于活跃期,各种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身处基层和一线的许多人则认为教育创新的环境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对教育创新的理解不同。准确定义教育创新很困难,但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获得一些基本认识。

1. 教育创新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而不只是求“新”

从学校和专业教师的出现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的创新发展始终伴随和推动着人类进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解释了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逻辑关系,证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教育创新就是通过教育将“人”不断推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因此,教育创新不管大小,不管来自上级还是基层、官方还是民间,都有一个最终衡量标准:是否对学生全面、自由、有个性地发展产生正向作用。现实中许多所谓“教育创新”,“新词”“好词”一大堆,背后却是对学校和学生自主发展权利的无视,有的看上去是素质教育但内核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有的从局部看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整体上却会破坏教育生态、加重“内卷”。究其原因,还是功利主义的考虑遮蔽了教育的人本价值。

2. 教育创新是拿来自己用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尽管外部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动,以及新要素的加入、新做法的启发对创新来说必不可少,但是一切教育创新都应该来自内生动力。也就是说,教育实践者通过“创变”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执行别人的命令、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基层、学校并不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为解决别人的问题、满足上级的要求,以获得外部认可、提升学校名气、获得竞争优势,这就是所谓“为创新而创新”,其结果是损害教育创新的声誉,也伤害教师的积极性。

3. 教育创新需要做好“减法和除法”,而不是只做“加法和乘法”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相辅相成,没有对旧做法的修正、对旧秩序规则的颠覆、对存量的清理淘汰,就没有创新。重大的教育创新必须与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推动涉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层次改革协同推进,清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否则创新必然被“架空”,或者变形变质,在实施过程中甚至制造新问题。小规模的教育创新也涉及局部利益调整和规则改变,需要做好“减法”和“除法”。看不到学生、家长、教师的实际状态和迫切诉求,靠抬高调门掩盖问题,“旧瓶装新酒”将新做法叠加到旧系统上,不仅不能让教育做出真正改变,还会浪费创新资源、徒增师生负担甚至加剧旧矛盾,最后结果势必是假动作掩盖真创新,劣币驱逐良币。

4. 教育创新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被规划出来的

有效的政策指引和倡导是激发教育创新的最大助力,而政府过多过细、过于僵化的管理是创新的最大阻力。所有真正的教育创新都来自基层和一线,政府对教育创新所能做的是简政放权,推动“刀刃向内”的改革,为学校和社会开展教育创新提供空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政府负责改革,学校和基层负责教育创新。教育遇到的所有难题在基层都有答案,试图对教育创新做出自上而下的设计,让教育创新在规划好的道路上进行,或者坐等上级的新举措和“大招”,是本末倒置的。应该为基层、学校、民间的教育创新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整体力量提供路径。

总之,在教育升级换挡期,深层次矛盾问题会加速显现,促进创新变革的因素也在加速集聚,期待我们的教育不断以真改革推动真创新,向着教育强国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作者:王烽,《中小学管理》编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