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彭凯平:人工智能时代,哪些能力是关键?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 贺春兰 李熙雯 已有0人评论  2024/1/20 18:45:23  加入收藏

百年变局中,家庭文化也在巨变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疫情的影响,我国的家庭及家庭文化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日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年会上,我国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观点。

彭凯平教授团队曾做过一个面向我国30万中小学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疫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家庭关系有着巨大的冲击。

在调查过程中,彭凯平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动机不如从前那么强烈,对家长、教师等外部督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此外,孩子们的时间大多在网络世界中度过,因而对真实世界兴味索然。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孩子们对社会交往也缺乏感受,普遍认为自己社交能力不足,不喜欢与人说话、交往,也不喜欢进行社会探索。

这些都是人类未曾有过的一些变化,大量的室内生活让我们缺乏真实社会的交往能力,甚至产生了生命无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进而引发了很多本不该有的悲剧。这些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孩子身上,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生活工作的一些问题,和孩子的交流也非常少,这必然会对中国的社会家庭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一个影响是原子化”,彭凯平提到,“每一个人都变成自己的个体,家里吃饭的时候每个家庭成员都在看手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的家庭互动缺失了,正常的社会活动也减少了。”

什么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工智能的出现也使得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2022年11月,ChatGPT的问世对教育的未来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人工智能的机器能够轻而易举地代替人类完成工作时,我们不禁发问:如果人工智能可以持续地帮我们做各种事情,那么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彭凯平指出,“根据最新的一个调查,几乎在所有的能力测试中,ChatGPT都超越了人类。无论是GRE,还是高考、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法律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编程资格考试,所有这一切我们所擅长的考试,机器往往都能打败人类。”

由此,彭凯平发问,“在一个人工智能的机器时代,我们的孩子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让自己立足不败之地?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这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对于以上问题的探讨,在彭凯平看来,至少有9种能力是人工智能机器取代不了的——同理心、道德意识、智慧、自控力、美感、幸福感、意义感、形象思维、共鸣和召唤。而这9种能力都根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三种竞争优势:审美(Aesthetic)、创造力(Creative)和同理心(Empathic)。“知道别人的感受,知道别人的欲望,知道别人的行动倾向,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这种能力机器取代不了,人一定有这样的能力。”

彭凯平指出,所谓审美,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美的感受能力。人的美感是先天的,当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看到一个美丽的画面、听到一段美丽的音乐时,他会转头、关注、会表现出兴趣。而人工智能到目前为止依旧需要根据人类的指示来实现设计功能。而想象力、创造力是小朋友天生具备的能力。人工智能必须根据人类过去的经验来推算出最佳反应的最大概率,因而是过去导向的,但我们人类却是未来导向,我们总在憧憬未来,计划未来,谋略未来。彭凯平教授团队的研究也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一个家庭喜欢谈论和畅想未来,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将会比别的孩子要更加快乐、更加幸福、更加健康。

同理心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一个小朋友听到邻居家的小朋友在哭,他会同情地哭,全班的孩子都在一起哭;两岁半的孩子看见妈妈回家东张西望,会主动问,妈妈你在找什么?这就是人类的同理心的体现。”彭凯平举例说。

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点

彭凯平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对家庭教育的建议。“人类的美好生活一定包括积极的体验、爱、有用感、价值感、服务感和意愿,而这些都是机器取代不了的,也是人类能够帮助彼此战胜心理创伤的重要手段。人们在黑暗中徘徊,在冰火中挣扎,其实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人与人之间这种善良的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互相帮助的力量。”

彭凯平认为,对于新时代的家庭而言,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

彭凯平转述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古德曼的结论指出,有四大杀手影响家庭关系,导致很多家庭出问题,其一是互相指责、苛求;其二是互相鄙视、彼此不尊重;其三是争吵、喋喋不休地争论;其四是冷战、一言不发。基于此,彭凯平建议:家庭教育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积极、友善、有价值、创造性的沟通。“这种沟通能力正是人类进化选择出来的优势。更进一步说,对情商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培养孩子们互相帮助、互惠互利的合作精神。”

此外,彭凯平认为家庭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关键性思维能力、意义感和“家庭韧性”。

关键性思维能力是一种理性的、有逻辑的、既质疑又包容的多元思维能力,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人想到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事情不是简单的二择一。彭凯平认为,意义感并非一种伟大的抽象的崇高的目标和追求,而是生活中渗透着禅意、美意、善意的点点滴滴。“当一个人走到水边,能想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就是意义感。”出于意义感的需要,家庭教育应当帮助孩子发现积极的自我、维持自尊、保护自己的自我效能,进而提高自控能力。

所谓“家庭韧性”,是在挫折和磨难面前,家庭仍能团结在一起互相帮衬、互相欣赏,同时还能在压力之下继续保持一种团结一致行动的力量,不至于分崩离析,而是能够抗压、耐磨、抗挫、抗打击。这是彭凯平在三年疫情中看到的重要品质,在他看来,家庭韧性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即经受打击之后,迸发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彭凯平称之为“创伤后的成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