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李镇西 已有0人评论  2023/12/18 10:28:56  加入收藏

我这个时候上来显然不得人心,因为现在已经是十二点过了,大家肚子都饿了。但这怪不得我,开始是把我安排在第四个讲的,所以第三位演讲者张志勇教授快结束时,我提前到讲台边等着,没想到马国川秘书长告诉我,说已经给我调整到最后一个讲,要我压轴。当时让我很是尴尬,好像我急于上台表现。所以刚才明明该我了,我却故意坐着不动,要表现出矜持,直到主持人请我,我才慢慢地从容上台。(众笑)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1 张

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这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但并非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十周年,而是成立十虚岁,我们是2014年12月召开的第一届年会。刚才在我之前演讲的几位真的是大家,我是唯一来自基层的老师,当然我也当过几年校长,但的确来自一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立这九年来,对我有很大的提升。我因此结识了很多专家、教授,开阔了视野,也成长起来了,所以特别感谢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因为我有了成长,今天我才有资格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讲讲我的一些教育想法。

先看一张照片。这是我刚当校长不久,到我校的附属小学拍的照片,这是一年级的孩子们过第一个儿童节,戴上红领巾兴奋的样儿。当时,看着活泼可爱的他们,我情不自禁地想,作为校长,我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若干年后,他们会想起怎样的在这里读书的情景?让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我的初心。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2 张

我今天的题目是《你在哪里失去了“她”》。这个“她”,在汉语中不仅指女性,也指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我这里的“她”指的是教育初心。我的副标题是“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还是回到这张照片上,孩子们多么开心啊!是的,他们刚上一年级,的确开心。而且所有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天去学校的路上,都是多么的欢心、憧憬。在座的每一位专家、教授、学者,你们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3 张

可为什么这些孩子接受教育不久,就变成了这样了呢?晚上很晚很晚都不能睡,要写作业。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我要说,给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的老师,恰恰都是好老师,都是为了孩子们好的老师。也就是,让孩子很晚很晚都不能睡觉的老师,往往都是敬业的老师。所以我曾写文章说,我们正在兢兢业业地摧毁着孩子童年的幸福与富有创造性的未来!难道这些“摧毁”孩子幸福的老师是美国派来专门祸害我们中国下一代的间谍吗?不是的。他们都是好老师啊!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不少人肯定有这样的孩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两个字——刷题。刚才杨东平教授说“过度教育”,他这里特指的是“刷题”的教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教育。因为只有刷题,所以学校不再有学生,而是只有考生。于是学校变得功利,只喜欢掐尖;老师也变得势利,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这是有一年我在成都市的公交车上拍到的照片,当时是晚上7点过后,学生才放学,可在公交车上还在做作业。我问学生,为什么在公交车上做作业,光线也不好。他说做一道少一道。我要说,他的老师很有可能是优秀老师。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4 张

这是纪伯伦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而“出发地”就是我们的初心。

由于忘记了为何出发,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学校却司空见惯。大家看这几张照片,都是学校的所谓“高考冲刺”“百日誓师”……看,这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杀气腾腾,这位稚气未脱的小男孩视死如归,简直就是一个敢死队队员!可怕的不是这种现象的存在,而是许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的:“这很励志啊!”“人生能有几回搏?”所以这样的标语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教育为什么不是发展人性,而是诱发了兽性?人类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从动物进化成了人,而我们一些所谓的“教育”一夜之间把人变回了动物!

因此,顾明远先生、杨东平教授都多次呼吁没有竞争的教育,希望有和谐的教育,不要你死我活的教育。

这张照片上终于考上的大学孩子在做什么呢?在撕书,在撕本子,在欢呼……他们在“欢呼”什么?是在发泄啊!发泄对刚刚过去的日子的仇恨。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培养出不再爱读书的孩子,这不是讽刺吗?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爱读书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很少读书,所以我们现在呼吁要建设“书香社会”,以鼓励读书。

我觉得很怪,读书不是一个人很正常的习惯吗?为什么要“鼓励”呢?为什么没见谁鼓励人吃饭呢?为什么我们没有说要“建设饭香社会”呢?(众笑)因为读书成了稀罕的事了。

大家看一段小视频,这是顾明远先生在不久前一次会议上的插话。当时并没有安排他讲话,可他忍不住站了起来,大家疾呼:“要有教育的良心啊!考试的成绩并不一不是他的一生,我们要考虑孩子的一生的成长,考虑到我们国家的长远!我们教育要有点良心,教育工作者不能搞功利主义!”什么叫良心?良心就是初心。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5 张

这张照片我很喜欢,是孩子们上体育课时我给他们抓拍的。面对奔跑的他们,我们都曾经想呵护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但教育的初心怎么失去的呢?我慢慢分析一下。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6 张

这张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和一个孩子在互相问好致意,这样的场面很温馨。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这么温馨的老师。

我读过一篇小学生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早晨,我走进学校问张老师好,她却没有理我。”我想,没理这个小学生的老师可能当时正忙着,她并不是一个坏老师。

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在她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天,遇到问候她的学生,她会不理睬吗?

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照片,大家看,当年的我多么单纯。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7 张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我当时的情怀:“第一天踏上讲台的时候,是那样的纯粹。没有功利心,没计较过收入,没想过如何算‘工作量’,也没想过什么‘教坛新秀’什么‘市优青’什么‘省级骨干教师’之类,想的只是怎样把眼前的这一堂课上好,怎样把眼前这群孩子带好,那时候,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荣誉’,不是‘职称’,不是‘论文’,不是‘课题’……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下课后孩子们一声声无邪的笑声,就是我们全部的追求。”这就是几乎所有年轻教师第一天上班时的初心。

我现在还能回忆起第一天上班的情景,当时我走进乐山一中的校园,正满天朝霞,我觉得天上的每一朵彩霞都是为我盛开的花儿。这时响起一个声音:“老师好!”因为第一次当老师,我没反应过来;接着又响起了一声“老师好”,我一下意识到,这是在招呼我呀!我有些激动了,从此以后每天我都会在这里听到“老师好”,于是非常认真地对那小男孩回礼:“小朋友好!”这就是初心。

可是再过几年呢?是不是还会为学生向你问好而动情呢?是不是也认真地回一个“同学好”呢?说实话,我依然保持了对学生的问候。但不少老师不是这样。再过几年,同样面对孩子们的问候,他鼻子里面能够“哼”一声就算不错了,再过十年,学生问他好,他可能理都不理,像没听见一样。有一次,一位老师对着迎面而来不停给他打招呼的学生,竟然有些不耐烦:“吵死了,一边去!”正是在这些很微妙的地方,我们的初心失去了。

还有这样的老师,大家看这张照片上,这个年轻教师手拿棍子对着孩子,你能说她是投靠美国的汉奸然后潜伏在大陆教书的老师吗?(众笑)当然不是。她也希望把学生教好,因为恨铁不成钢,所以体罚学生。

我曾在镇西茶馆公号文章中写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变成了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再变成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同样是带班,同样是上课,最初我们只想的是孩子们是否快乐,是否有收获,我们是否幸福,是否在成长;而现在可能我们就“功利”一些了,孩子们在我们眼前不再是活生生的人了,而是分数、名次、合格率、重点率、“一本”上线率,“985”人数——为了这一个个“数字”,上课压堂、放学补课、错一个字抄十遍、罚站、请家长……到了这时,老师还能说、敢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吗?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8 张

讲到这里,无论是在座各位还是正在收看直播的朋友会说:“李老师,你怎么能怪一线老师呢?她有什么办法呢?都是校长逼的!”的确,很多一线老师咬牙切齿地说:“都是校长逼的!”她可能也会对孩子说:“孩子,不要怪老师心狠啊,我也没办法,我做了十年了,还是初级,连中级职称都还没拿到,校长逼我,我不得不逼你啊!”

的确,不能怪老师,老师很无奈。那么,怪校长吗?

我要说,现在的每一个校长,何尝没有过一个美好的初心呢?哪一位校长不是怀着一颗纯正的教育心来到校园的呢?每一个校长的心中,都曾经装着帕夫雷什中学。从当校长第一天起,或者说从参与学校奠基建设的第一个早晨起,他们心里一定也有着一个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可能源于陶行知的育才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小林宗作的巴学园、尼尔的夏山学校……当想到这些学校的时候,他们眼前呈现的一定是校园里活泼泼的孩子,和孩子脸上灿烂无邪的笑容。

孩子的生命、快乐、成长……曾经占据着新校长的整个心灵。为了孩子——这是校长办学的神圣的初心。因此,几乎所有的校园,都有这样的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是这样的吗?有的校长是的,有的则未必。

我讲一个李希贵校长的故事。李希贵是我的铁哥们,因我俩名字发音相近,还闹过不少笑话。前几天在一个地方讲学,一个老师走上来握着我的手说:“李老师,我是读着你的书长大的!就是那本《学生第一》。”这是李希贵的书啊!我知道他把我当李希贵了。(众笑)我马上给李希贵发短信,说“我今天当了你的替身。”(众笑)

李希贵是我最敬佩的校长之一,2014年,北京十一学校有四位学生进了物理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他们只要到美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稳拿四块金牌。这是十一学校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成绩。可其中三位学生找到李希贵校长说,他们不想去美国参赛,高二刚刚结束,他们已经通过国内金牌拿到清华和北大入场券,他们想利用高三这一年学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李希贵校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学生们的快乐和幸福更重要的了。后来有一位孩子去参加了比赛,果然拿回了金牌。虽然十一学校眼睁睁看着丢了三块金牌,但是在李希贵校长的眼中,比学校金牌更重要的,是孩子丰富多彩的成长!这就叫做没有失去初心。

在一所小学,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女教师发现班上一个孩子身上被打得伤痕累累,她特别心疼,一问得知是孩子父亲打的,估计孩子父亲有些精神上的疾病,所以天天都打孩子。于是这位女教师去找校长,说每天被父亲家暴,希望校长出面给家长说一下,避免孩子晚上回去再挨打。校长听了女教师反映的情况后,第一句话是:“这事等这次‘迎检’工作结束后再说吧!”当时学校正在准备迎接上级一个规格很高的检查验收,事关学校的声誉,校长怕“出事”。听了这事儿,我当时特别生气,在镇西茶馆写文章批评那位校长,文章的题目是:《请问校长:你是一切为了孩子,还是一切为了‘帽子’?》

所以相当多的校长是没有把孩子真正放在心上的。当校长滔滔不绝地谈“办学理念”、“教育规律”、“课程改革”、“课堂模式”、“国际视野”“网联网+”“人工智能”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话题时,每天都会向他迎面走来的一个个具体的孩子,可能已经淹没在众多的“理念”“模式”“战略”中了。他一门心思琢磨“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却把眼前的“人”给忘记了!

这怪校长吗?校长说:“我有什么办法?局长、厅长管着我呢!”

究竟是哪出现问题了呢?教育初心是怎么不知不觉慢慢丢失的呢?我们稍微捋一捋——

为了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我们办起了漂亮的学校;有了漂亮的学校,还得有合理的课程,于是开发并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还需要有优质的教师,这些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育人艺术,于是展开教师专业职能的培训活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搞起了教育科研,于是公开课、技能大赛、论文评比渐渐兴起;为了便于检测教育质量,我们开始搞标准化,设定了指标,搞起了评比和排名;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设立了“示范学校”“星级学校”“新优质学校”等荣誉让各学校“争创”,自然相应的就有了各种“验收”“督导”……

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上面”的要求。到了这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了“办局长(厅长)满意的教育”!

但是,能怪局长吗?能怪厅长吗?好像也不能怪。他们也有一肚子苦水啊!他们说:“老百姓看着呢,如果哪一年我这区域的高考没考好,社会舆论的压力,谁受得了?”所以,有人经常说,是“社会绑架了教育”。而许多人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当然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里涉及到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有偏差,这是关键。其实,局长厅长也都不坏,他们都想办好教育。但许多人认为教育就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认为要从教育的哲学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思考一下: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或者“二者统一”?

从理论上看,教育史上本来就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观点。社会本位论以涂尔干、纳托尔普等人为代表,他们更强调教育目的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服从并适合社会需要,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个人本位论以卢梭、康德、施莱尔马赫、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之为人的本性得到最充分最完善的发展,因而教育目的理应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

有人说,不可走极端,最理想的是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统一起来。我说,可以相对统一,但不可能绝对统一。

为什么不能绝对统一呢?

第一,两者本身就不是同等价值,从根本上说,教育最终是指向人,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这一点我想大家是接受的,因为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发展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人。第二,如同“钟摆现象”,二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有所偏向,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平衡,“钟摆”一直居中不动,总是有所偏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我特别欣赏杜威的一句话,这一句话我经常引用:“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大量的目的,这些目的在当时当地都具有巨大的价值。我们并不去强调不需要强调的东西――这就是说,有些东西已经很受重视,就无需强调。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解释的矛盾。”

我重复一遍:“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意思是,我们强调的总是当下缺乏的。我们的教育现在缺的是对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强调人的价值至高无上,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

而我们国家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以社会为本位,比如“文革”结束后我们搞改革开放,因为那时候发现中国跟世界差距很大,必须奋起直追,当时,人就是工具,为国家富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工具。这是没办法的事。所以大家看这张宣传画,上面写的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勤奋学习”,这是八十年代的一张宣传画,这就是把人当工具。

当时说得最多的话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但这是那个时代所必须的,这有着时代的必然性。从这个角度讲,我充分理解“应试教育”的历史“合理”性。包括当时提出办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因为国家经费有限嘛,不得不如此,不然的话,所有学校都得不到发展。

但是今天,教育应该是回归“人”的时候了!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份全球教育发展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被称作“德洛尔报告”。报告认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地看做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报告特意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方面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强调:“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这都说明,教育首先是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是人类的共识。

回到这次年会的主题“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呢?我谈谈我的意见。

我理解,现在之所以提“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源于习近平所说:“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还有一个解释,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所谓“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当然包括了教育。所以这个概念应用到教育上,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意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大家看我这张PPT上有许多空格,这不是我排版出了问题,而是有意空着。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词语替换的游戏,稍微将每个空格中填上一个替换的词,说的就是教育。

比如,“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如果要说教育,这里的“增长率”换成什么?(众答“升学率”),对,换成“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升学率论英雄”。然后,“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一句中的“创新”,如果是说教育,应该换成什么?我换成“核心素养”,我们的核心素养不就是最强调“创新”吗?所以这句话替换成“必须实现核心素养成为第一动力”。然后,“协调成为内生特点”,对教育来说,什么叫“协调”,不就是全面发展吗?所以,这句话自然可以改成“全面发展成为内生特点”,就是不能只是智力发展,还有身体强壮品德优良,还有美育、劳动教育,等等,都要全面协调地发展。然后“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我们用什么词来替代“绿色”呢?想想,强调“绿色”发展,是在说人与环境的关系,即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好,我们的教育不能以牺牲孩子的生命健康包括心理健康为代价去获得很高的教育质量,因此这里换成“生命至上”,即“生命至上成为普遍形态”,接下来“开放成为必由之路”,那对教育而言,开放就是国际视野,因此这句话改为“国际视野成为必由之路”;最后“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来说,所谓“共享”不就是“教育公平”吗?所以,最后一句是:“教育公平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大家看,“不能简单以升学率论英雄,必须实现核心素养成为第一动力、全面发展成为内生特点、生命至上成为普遍形态、国际视野成为必由之路、教育公平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吗?所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很好理解。

刚才说了,40年前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有着历史合理性;我们现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有着当下的必然性。我一直在思考,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是什么关系?矛盾吗?当然不矛盾。“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目的、是价值旨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逻辑必然、是根本路径。二者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现在我们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把路径当成了目的,所以要纠偏。

那么,“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在教育上是什么呢?从教育的角度说,人民就是孩子——你敢说哪个孩子不是人民?所以,“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教育上,当然就是以儿童为中心。把每一个儿童放在心上,让教育重新回到一个个具体的孩子的身上,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发展与幸福,这就是教育的“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我还想强调的是,这里的儿童,不是集体的概念,不是“大家”。佐藤学说:“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只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学生。”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9 张

大家看,这张照片里的这个孩子是我抓拍的,多可爱。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一个个具体的孩子成长、发展、幸福。

大家注意我说的是“一个个”。接下来,我简单讲我几个学生。

这是我八十年代教过的一个学生,这是他初三毕业照片,他当年成绩不错,现在是大学教授、博导,是我们国家城市交通的著名专家。这个也是我八十年代的学生,他的成绩一般,但是正直善良。他后来是一名公交车司机,这是2020年的时候,我为了写他,专门坐了他的公交车。2018年,我退休前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节课时,他专门赶来听。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10 张

这是个女生我当了她五年班主任,从初二教到高三,当年成绩相当拔尖,高中毕业她考上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拿了化学博士,非常有成就。这是十年前我去美国考察时,再次见到她时拍的合影。

李镇西:你在哪里失去了“她”——教育呼唤“人”的回归 第 11 张

这个女孩是我当校长时教的学生,我们刚才说了,我们学校的生源大都是当地失地农民的孩子。这是这女孩现在的照片,长这么大了。我那天在微信上问她,你现在做什么呀?我知道她没有考上大学,她读的是高职,学的是护理专业,正在实习。她说,明年6月毕业,要找工作。我就自作主张想帮她,其实也帮不上,毕竟我当教师,与医院没联系。但我还是问了问我在医院工作的学生,这个学生是我八十年代教的,结果我这个学生告诉我,李老师,现在的护士至少必须是本科。我一听就凉了,这样的孩子还有出路吗?但是她不泄气,正在努力争取拿本科文凭。我在微信上鼓励她:“人生的路很长,永远都别灰心。”她回我:“我会凭自己的努力找到好的工作。”我又说:“说得对!前面还有许多困难,但永远保持善良!”我问她还记得我们的校训吗?她回复我:“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图片

我们做老师的幸福,不是在于学生中有一两个拔尖的科学家、艺术家,而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保持初心,永远自强不息,永远纯真善良,“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因为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最后再回到这张照片上来。我们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当地失地农民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是特别好,但我把这张照片放大了无数倍,贴在学校教学大楼上,鼓励孩子们。我告诉孩子,不要自卑,虽然你们的家庭背景不是那么显赫,关键是看自己。在这张挂在教学楼的巨幅照片上,曾经有我写给孩子们的几句话,我读一读这几句话,作为我今天演讲的结束——

像风一样迅猛,

像火一样热烈,

像鹿一样敏捷,

像鹰一样飞翔……

青春的翅膀,

拍打着天空;

成长的足音,

震撼着大地。

告诉未来我能行,

告诉世界我来了!

向着太阳,

激情出发!

谢谢大家!

   2023年12月9日上午于北京

根据论坛现场速记稿整理。校对:杨婷婷、祝雪琴、侯慧萍、邝欣、苟雅茹、吴霞)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整理,有删减。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