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黄全愈:也谈“保住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黄全愈 已有0人评论  2023/8/10 10:56:33  加入收藏

——从教育学的角度与孙立平教授探讨经济学问题

黄全愈:也谈“保住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至关重要”

黄全愈,著名旅美教育家,迈阿密大学教授

研读孙立平教授的大作《保住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至关重要》,特别是关于“人口红利”的剖析,获益匪浅!但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与孙教授探讨经济学的问题——“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关系。

周边的菲律宾、越南、韩国、孟加拉、日本等,人口密度远超中国。无论是调侃“快速打印”抑或面对如今人口之最的印度(每平方公里355人,中国是130人),我们都难争人口红利。当然,人口红利不能简单换算,因为与地缘政治、地理背景、生态环境、经济氛围、人口结构、教育基础等有关。

最近在撰写拙著《教育的基础》,想顺着教育学的逻辑去剖析“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利害关系。英语说Put my two cents in——本人的浅见而已。

一、 制作大国和制作强国

说到“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就不能不说“制作大国”和“制作强国”的关系。

疫情前,川普因为“美国优先”的思维,多次提出撤回美企的企图。

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然世界第二,美企撤不撤,无足轻重!其实,这就是孙教授苦口婆心“保住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的忧虑所在。

中国是制作大国,不是制造强国,更不是创新强国。什么航空发动机、光刻机、纳米、核磁共振等,都离读者有点远,看个接地气的例子。

2016年,李克强总理冷静地指出:圆珠笔的笔芯,我们还没能造出来。

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被两会的提案触动:“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常用圆珠笔,美国卖1.99美元,我们制笔厂的利润才1毛钱。”

若以当时1美元兑6.5元人民币的汇率换算,差距近130倍,刨去成本(运输、关税、储存、销售等),利润也有100倍。制作小钢珠,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超硬、超薄的优质钢材。若这不算人海战术的“人口红利”,这就是货真价实的科技利润(据悉,此难题最近已解决)。

可见,“制作”和“创新”是两个概念。

暂时撇开人口红利的议题,从另一方面看,中低端的竞争中国也不占优。

研究发现,美国人在数学、技能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许多国家。

中国农民工能心算,不少美国大学生用计算器都不太利索。到Best Buy或Lowe’s买稍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许多销售一问三不知。他们中,川普的拥趸很多,不少人羞于领救济,川普想把就业机会从国外撤回来,就是为了他们。

为什么在中低端的竞争中,中国也不见得占优?

美国文化和教育观念,使得很多强者不像国内鸡娃那样一股脑儿挤高考“独木桥”。我儿子初中天赋班的二十多名同学中,竟然有近半数不上大学。生涯规划早早就分流了人们的“焦虑”。正是这些不屑于或不急于上大学的能人,支撑着美国的社会百业。妻子在美国500强的技术部门工作,每个部门都养了一些闲人,但每个部门也有担纲者(有的名校没毕业,许多甚至没上过大学)。

1999年,我曾亲自观察,美国一名仅有高中文凭的质检员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国营机刀厂,面对众多工程师、技术员、骨干工人进行质量检验。他把3米长x 2厘米厚 x 25厘米宽的高碳钢巨型刀片平放在质检台上,用拳头一寸一寸地轻“捶”刀片,在检验刀片平直度。

围观者窃窃私语(有人摇头:“不是叶问的寸劲吧?”)。

他直起身来,看看围观者:“我为啥这样检测?”

人们停止讥笑,居然没人答得上来。

他说:“平直度有问题的地方就会与检验台有微小的间隙,轻捶就能感觉出来。”

人们一试,相顾无语。

他又检验刃口,纸片一碰就一分为二。他用棉纱头顺着刀锋轻轻从头抹到尾,并问:“顺着刀锋慢慢滑,感觉棉纱头顺或不顺时,何处锋利?”

一质检员答:“不顺的地方锋利。”

过去,剃头师傅磨完刀,用手指轻横刮刀锋,越锋利越刮手;但美国质检员是沿着刀锋走,故不顺处就是刀刃有细微“砂口”在勾扯棉纱头。

我开过七年铣床,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美国质检员低着头,默不吱声……

细节定成败——当晚丢了大笔订单。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说:“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制作大国”不等于“制作强国”。两者的差异,包括技术含量、劳动强度、成本效益、利润率等——恰恰是“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差距。

2020年,美国服务业的比重是81%,有人以此证明美国不是制造大国:因当年制造业只创造2.36万亿,占经济总量的11%。但在服务业的81%里,有60%以上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约占经济总量的50%。加上制造业的11%,制造业占经济总量超过60%。

本来,中国还能靠中低端产品进行竞争,疫情后,中低端的工作或多或少转移他国。于是,一方面中低端的竞争仍激烈;另一方面,高端竞争更为惨烈!

美国乔治敦大学教育与劳动力中心的主任安东尼·卡内维尔说:“……如果我们(注:美国人)如此愚蠢,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富裕?”因为“我们的经济优势一直得益于最高端的科技水平……”

一语破天机——人才红利!

任正非说:“华为的操作系统要想超越安卓和苹果的操作系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超过300年。”虽然任先生是幽自己一默,但美国确实靠高科技养活了许多“低端人口”。

二、工匠遇硬茬——ChatGPT,人口红利需反思

“工匠”溢美也,但在不断完善的ChatGPT把工匠的红利消费得越来越少之前,人口红利也需要反思……

人口红利赚的是人海战术的低端红利,人才红利享受人才战略的高端红利。据说,咖啡壶小小的加热簧片吸走75%以上的(人才)利润,偌大的壶体只占25%以下的(人海)利润。正如卡内维尔主任说的:我们(美国人)愚钝,但我们有“人才红利”!

虽然工匠遇到硬茬——ChatGPT,但,有创造性的工匠,仍吃得香。

360行,行行出状元。有创意的理发师,敢创造的厨师,愿创新的裁缝,善创造的园丁……永远吃得香。南京有个农民,因培育出1000多种荷花,参展世博会。我去荷塘跟他长谈数小时。刚开始,他不经意地露出有点看不上我的眼神。这个眼神很不一般,让人难忘!

工匠会被ChatGPT或机器人替代,但有创造性的工匠,能站在时代的前列。

要回答把“人口红利”提高到“人才红利”的原因;必须回答:什么是“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教育基础?

能用ChatGPT轻易代替的,基本是“人口红利”的教育基础;只有用素质教育才能说清“国运”之所在的,是“人才红利”。前者是可代替的“电脑”,后者是无法代劳的“人脑”。

当然,两者有交集,但电脑为主还是人脑为主?这才是关键。

美国法学无本科,延揽林林总总的专业为其法学硕士和博士教育服务。同样,康奈尔的人类学博士专业不招收人类学的硕士生和本科生,只招收其他专业的学生。道理嘛:杂交出良种!

教育学和经济学有交集。虽然诺奖“薄”教育学“厚”经济学,但值得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教育差异——什么样的教育基础培养什么样的“红利”。也算教育学与经济学杂交吧。

请看(人才红利)的素质教育vs.注疏解的教学案例。

传统的“教”是《论语》式的一人坐而论道众人翘首的模式。这就使得教育本末倒置——把“教”当成目的。其实,老师“教”得好,不过手段优越;只有学生“学”得好,才是人才红利的最高境界。

经典的注疏解,是搞“注”中“注”,“疏”里“疏”,“解”中“解”。

为什么注疏解(ChatGPT)的方式不利于人才成长?什么才是好的教学?以《空城计》为例,好的老师会为“人才红利”设计不同的“教”法:如,有人根本不讲《空城计》,而是让孩子以“若我是孔明或司马懿”为研究课题,每人写个《空城计》。有的什么都不教,让孩子设计一个抗战或现代战争的空城计。也有的会让孩子分成四组进行辩论:一组以孔明为正方,另一组以读者为反方;一组以司马懿为正方,另一组以读者为反方。还有的可能会让学生分析《空城计》的破绽及世界文化中的空城计的破绽,并设计更合情合理的故事。甚至有的老师会让学生给旅游局写一份利用《空城计》资源的可行性报告……这就是素质教育为培养“人才”设计的“红利”!

“人才红利”的教学精髓,不看老师讲得多精彩,注疏解做得多精细;而看孩子的思维有多出彩。让我教《空城计》,我会请几个孩子口沫横飞地讲《空城计》后,再设计许多发散性思维的问题(甚至离经叛道的问题)来启发孩子的思考:

1.如孔明关城门、藏旌旗……

2.如孔明在城外的树林摆迷魂阵……

3.如孔明被俘……

4.如诸葛亮与司马懿言和……

5.若由司马懿唱空城计,诸葛亮兵临城下……

6.如司马懿因空城计失信于魏主……

7.如你是企业家,你雇佣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8.如何把《空城计》用到今天的商场……

用许多“如果”去撸串“人才红利”的创新教学,顺势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突破行为、发散思维、求异倾向、独立思考……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用注疏解给“人口红利”的“机器人”做填空题!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我恰恰认为“教”是ChatGPT的活儿,只有人才红利的“不教是为了教”(ChatGPT不可为)才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

老师(ChatGPT)可以“教”孩子已知世界的知识;但人的“创造性”,老师是无法“教”(更不可能“交”给)孩子的。以为创造性是靠教出来的,这是掉进去还给自己加盖儿的应试教育的陷阱。创造性是素质教育为“人才”成长创造的“红利”。

现代化教育的“不教”不是不管不顾,而是让孩子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不但会学了本该由老师“教”的知识,并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会学”“以渔”的能力。

ChatGPT将使应试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使人口红利弱不胜衣。

世界著名的“二马”:一“马”当先到太空大显身手的马斯克;二维“码”来自外星的马云。二马均预言:人工智能将颠覆传统工作!那么,传统方式教育出来的人口红利的学生,将来会不会失业?

ChatGPT不断更新、AI强出头、知识爆炸、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革命日新月异……教育怎么办?我们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只会刷题,只会死记硬背,将来定被淘汰!因为那不是人干的活儿,是机器人、ChatGPT、人工智能干的脏活儿、累活儿!国际象棋冠军叫阵机器人已败落。刷题你刷得过机器人吗?慢说刷题量,AI可以一天刷24小时,你能吗?死记硬背(慢说精准度),AI可以每天背24小时,你能吗?

倘若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教人刷题,一个机器人可干趴100个老师。社会发展,靠的是创造(包括不断创造新型机器人)!那么,创造性从何而来?来自培养,根本无法“教”。再说,孩子的批判性、独立思考、心灵滋润、人格培育、道德养成、社会化完善等,机器人是“爱莫能助”的,只得靠人才红利的素质教育!

教育必须把“人口”孵化为“人才”,教育经济学必须打通“任督二脉”——通过“人力资本”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

三、“龙象之争”,争的就是人才红利

经济学的学术门派堪比金庸笔下的武学宗派——形形色色……

但我钟爱芝加哥大学的西奥多·舒尔茨教授(1979年与威廉·刘易斯一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与教育学概念相通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读博时就研究过。

舒尔茨主张教育的支出是纯消费和投资的组合。他认为人力资本跟其他资本一样,要改善生产的质与量。人力资本包括对中小学、大学乃至更高学历,以及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的投资。可见,人力资本是一种对人力的生产性的投资——人才红利的投资。

经济学家发现报酬的递增起源于人力资本。知识的进步又带来收入的增长。每一次进步,作为一个过程,最终受制于报酬递减。这意味着不存在已为人知的、独特而持久的收入增长过程。

总之,人力资本是指在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形成的资本,作为一种指标来反映人的综合素质——健康、技能、经验、知识、精神等。显然,说的是人才红利!

舒尔茨还把资本分为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表现的资本。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生产性作用的不同——还是说人才红利!

舒尔茨对1929年到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定量研究:各种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教育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可见,人力资本(人才红利)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纽约时报》7月25日,刊发《中国萎缩印度登顶:人口结构大洗牌将如何重塑世界》一文,开篇的警讯:“中国的人口在萎缩,而人口结构年轻得多的印度将在今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孙立平教授认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国运之所系。”我很同意孙教授的意见,特别是“国运”说。但,我想把“国运”从“人口红利”提升到“人才红利”的高度。更具体地说:20年前,我就指出素质教育就是去发掘人的素质,育化人的素质,升华人的素质……当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变成最大的“人才大国”,将是中华民族腾飞之日!

因为,归根结蒂,教育的本质必须是关于“人”的教育——发掘人的素质,把“人”培养成“人才”的教育。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人口大国的“龙象之争”,谁能先崛起于世界?取决于谁能在20年内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中国别无选择,只有推行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素质,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资源”。

说到底,“龙象之争”的实质,不是“人口红利”之争,而是“人才红利”之争。怎么实现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教育是唯一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龙象之争”,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救中国!

作者:黄全愈,著名旅美教育家,迈阿密大学教授,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