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叶翠微:在理性追寻与诗性情怀中创造未来学校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作者: 叶翠微 已有0人评论  2023/7/5 19:00:09  加入收藏

面对ChatGPT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挑战,“双减”“双新”带来的教育管理新要求,在学校办学活力得到前所未有激发的当下,学校管理者仍需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细致思考与全面谋划。叶翠微校长以浙江省杭州市湘湖未来学校为例,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围绕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议题,讲述了浙江省杭州市湘湖未来学校对理想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教育本质

“种桃种李种春风”

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创设路径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任校长的17年间,我数次到过湘湖,感叹湘湖的水里荡漾着8000年独木舟的历史,回响着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更承载着陶行知先生扎根乡村教育的足迹。因此,在湘湖未来学校创校之初,我便决定将学校安置在这片自然山水中,让教育回归自然与本真。湘湖未来学校的校门由“三人”组成一个大写的人,反映的正是我们提出的要育一个大写的“人”——追求“人的完整与完整的人、人的幸福与幸福的人、人的未来与未来的人”的教育诉求。

我们认为,学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回应两个重要关切:一是回应大师之问,二是呼应大国之治。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做好教育这件事,我们认为学校应以人为本,回到教育的原点,让学校相对自主、学生相对自由、家长相对自信。大国之治最需要能够实现从0到1的拔尖创新人才,而要实现从0到1,就必须保护孩子的童趣、创造力、好奇心,不过多、过早地用功利主义教育把童真异化。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胸怀天下的人才应首先将自己的祖国装在心中,有为民族、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让每个生命出彩”。“人皆有才”讲究有教无类,起点公平;“人人成才”讲究因材施教,过程公平;“让每个生命出彩”讲究各得其所,结果公平。好的教育能够赋予学生无限可能,这是一种生命的生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成长。我们希望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能洋溢着“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未来脑、国际范”的生命风采。教育可以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车水马龙、丰富热烈;更应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山峦叠起、生机盎然。

创新办学机制

创造奔向未来的教育

湘湖未来学校创校以来,虽遇到很多坎坷,但也有机制上的突破。

1. 创新选人机制:以“六菜一汤”荟聚未来教师

我们在选人机制上首创“六菜一汤”模式:在湘湖偌大的天地间,与你“一起做美食”,对美食世界有感悟的人,恰恰是对美的世界有体悟的人;与你“一起登山”,登山者从来都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登山顶,而是通过攀登来征服自我;与你“一起品书”,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与你“一起做游戏”,学生爱上学校,往往是从教师身上的童心开始的;与你“一起观看演出”,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与你“一起畅想未来”,教育的未来,正是由教师的情怀、愿景与梦想共筑而成的。“六菜一汤”模式蕴含着我们对未来教师的理解,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同道中人的加盟。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造就了学校多元、开放、包容、互鉴的校园文化。在这群人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未来教师的模样—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指导者和陪伴者。

2. 优化决策机制:让专业的人做适合的事

学校的组织架构很简单,包括小学部、初中部和行政服务中心。由此,决策顺畅而简单,学部的事情学部商议,全校性的事情两部一中心的负责人共同商议。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可让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便于校长了解教师情况,快速决策、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学校实行项目化管理策略,奉行“专业上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的基本原则。“专家”“行家”在实施项目时可调动全校资源,如浙江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童老师在2021年寒假时,基于“问题解决和社会实际的主动研究”这一主题,带领全体初中部学生开展了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个学科的“2021年全国新冠肺炎感染统计微调查”,学生收获颇丰,成果展示环节令人惊艳。

我们信任教师与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性,当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时,成长与进步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学校的“专家们”时常会根据社会时事、校园新闻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不断挖掘问题、创设项目,这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此鲜活的学习方式,与“双减”精神相契合,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3. 善用激励机制:以尊重促发展

灵活的激励机制是民办学校的重要发展优势。我们在教师职业发展领域做了一些创新实践,改变教师激励制度,不以“职称”“教龄”论英雄。我们以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掌握为基础,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对教师实行恰当的培训、评估和激励;同时,积极赋能“有干劲、有冲劲、有梦想”的教师,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为其职业发展开拓新的赛道。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伦敦大学的蒋老师,对课程研发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充分地信任与放权,让她主导学校小学部课后服务课程的总设计及小学部学生评价体系的模型搭建,她出色地完成了工作。目前,小学部课后服务的课程已达100多门,每个学生的选修课都不一样,真正做到了“一生一课表”。体育教研组长郭老师率领体育组,设计了贯通小学、初中九年的体育课程,并依托湘湖这个天然运动场,打造了“湘湖四季体育特色课程”。

4. 建立开放机制:优化资源开门办学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还应充分利用好家庭、社区等资源,推进家校社合作共育,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的正向影响。学校要打开大门,创造机会,让学生迎接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为他们注入丰富鲜活的成长活力。湘湖未来学校新校区自2022年9月启用至今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已经陆续接待天南地北300多批次的客人。各行各业的翘楚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信息源、人才源、学术源、技术源,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

学校始终坚持向家长开放,我们亲切地称呼家长为“新校友”。学校每学期都有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让家长了解学校、学生,与学校建立最强同盟体。家长通过学校的数字化平台,不仅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还能与教师之间实现反馈与沟通。学校开放家长志愿者工作,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当家庭和学校达成融洽的合作关系时,学生会更喜欢学校,学习也会更好。教师和父母之间如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更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各年龄段遇到的各种生活与学习问题。

5. 探索数字化机制:让数据服务教育

未来,教育一定是个性化的,借助网络、数据等新技术的赋能,学校层面的因材施教将更好地实现。“城市大脑”的诞生引领杭州这座城市走向了数字治理现代化,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也将“城市大脑”理念引入学校,着手推进“教育大脑”的开发。学校从建校之初,就将信息化建设放在了重中之重。

在学生层面,我们基于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各种记录,为学生进行素养画像。以学生的借阅量为例,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借阅量的学校排名,所借书籍的主要类型,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在哪里等。这些数据经过集中分析,就可以形成生动、可信的学生阅读习惯与素养画像。再如:通过对课堂练习、课后测验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完成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精细化指导。如果学生某个题型的得分率稳定在95分以上,那么就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知识点,不再反复操练。

在教师层面,我们借助班级常态录播系统,让每堂课都成为“开放课”。“课在空中飞”让教师可以反复琢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仅反思教学内容,更从教学关系的处理、教学仪态的展示、教学语言的打磨、教学细节的拿捏等多维角度审视一堂课的形成,使教学研究有的放矢。

践行教育追求

这是一场教育的真实演出

陶行知先生讲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所诠释的教育的魂是什么?那就是“真”。湘湖未来学校正门厅楹联写着“知者行则用之”“莫轻侬童子六七人”。这代表着湘湖人对教育的态度。一个人如果对教育变革满怀激情,就能让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所学校发生改变。我们能否从充满功利、狭隘、琐碎的教育中走出,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实现由真到善、由善到美的发展?这是湘湖未来学校校长、教师常常思考的事。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向美而行,唯美而行”。

学校尽全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学生的个人书画展在校园里轮流展出,“校园运动吉尼斯纪录”正在一个个被刷新,“校园歌手”争先恐后登台亮嗓,“未来演说家”站在镁光灯下分外闪耀,勇敢向上的“攀岩者”已经登顶……学校为学生留足了发展空间,助力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与此同时,我们还打造了机械中心、交通中心、建筑中心、少年驾校等学习空间,并配套有相应课程。“玩在未来”的每个学生都在各种各样的课程中寻找着自己的天赋所长和发展可能。我们承诺过的开设1000门选修课,不是梦!

教育是充满理性追寻和诗性情怀的生命传递。这份传递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彼此关照。梁启超先生在《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一文中这样写道:“无论做何种职业的人,都各个有他的自家田地。但要问哪一块田地最广最大最丰富,我想再没有能比得上教育家的了。教育家日日做的、终身做的不外两件事,一是学,二是诲人。学是自利,诲人是利他。人生活动目的,除却自利利他两项外更有何事?”我想,我和我的团队都是愿意住在这个“教育快活林”里的人,我们会一直为梦想而努力,一直为理想的教育而努力。

叶翠微,浙江省杭州市湘湖未来学校校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