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范国睿:新时代基础教育治理与学校活力激发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范国睿 已有0人评论  2023/6/17 19:01:37  加入收藏

基础教育治理的核心是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这种活力的激发,是通过分权、授权、赋权等一系列教育管理权责配置行为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理顺中小学内外部各种关系,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事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来实现的。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印发,阐述了基础教育学校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愿景,其中内隐着基础教育学校治理的实践逻辑,即处理好学校外部关系与学校内部关系,前者关乎学校发展的保障与促进,后者关乎学校改革发展动力的激发与维持。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不断优化学校外部制度环境,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力量,助推学校自主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这首先表现为深化政府-学校关系变革,重心在于“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进一步厘清政府、学校、社会的教育责任基础上,加大“放”权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教育行政机关内部打破部门壁垒,稳步地、持续地放权、授权、赋权给学校,应放尽放,保证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保障和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进一步变革政府对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完善宏观管理”,依法依规明确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宏观管理责任,加强标准建设,以标准引领学校发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由“监管”转向“服务”,强化政府主动为中小学服务的功能,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其次表现为深化学校-社会关系变革,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制度框架,完善基础教育学校系统开放的体制机制,吸引各类社会组织、家庭、社区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系统各要素的融通,形成以基础教育学校为中心、促进学校发展的“共同体”。

2.完善学校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协商共治的学校治理机制,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教育生态。相对于政府的放权、授权、赋权,对于作为治理主体的学校而言,就意味着在“受权”的同时“用”好学校“自主办学权”“自主发展权”,而学校在“治理”意义上的“用”权,就意味着学校各类利益主体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这就需要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与完善厘清不同利益主体、不同职能的组织参与不同学校公共事务的权责及相互关系;需要积极培育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不同教育利益主体参与学校事务的热情与激情,树立参与管理、协商管理、民主管理、共同管理的意识,形成基于共同教育情怀、共享教育权益的学校教育共同体;需要建立与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体系,从组织与制度规范上激励、促进、保障不同利益主体能够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参与学校事务的共同管理;需要建立与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与完善学校协商民主机制,使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并使相关决策尽可能体现共同利益和多数利益主体的群体利益;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需求,在学校关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改革上,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使学校治理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3.积极探索应对智能技术挑战的学校治理新动能。从根本上讲,学校治理变革是优化学校教育中的“生产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校中的“生产力”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以及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直接教学的实践与改革。而当这种直接的教与学的过程发生变革时,这种“生产关系”就又需要发生实质性变革。走向智能教育的教育变革尚充满着种种不确定性:正在建设和迭代改进的数字学习平台,正提供不只是与课程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资源,这些数字教育资源的可访问性、免费、开放、共享,对不同语言和多样性学习方法的尊重和关照,将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使学校教育的资源优势正日益消解;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技术的虚拟实验学习场景的建立与应用,不仅重新定义学习空间的内涵与处延,更使教育与学习的情景性、交互性、体验性不断增强,帮助学生体验并探究复杂的实验过程及其原理,AIGC技术与虚拟数字人的进一步融合,将使更加智能化、拟人化的虚拟数字教师助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场景……基于此情此景的学校教育治理,不仅需要加强人工智能的伦理、法律、制度、政策建设,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教育场景的合伦理的应用,更需要加强学校教育的数字治理、智能治理,促进基础教育学校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发展,以智能技术的“新引擎”释放“新动能”,赋能学习与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而这一切,都亟待从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探索和应对。

作者: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