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研网 作者: 张卓玉 已有0人评论 2021/11/7 8:06:36 加入收藏
从近几年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有关教育评价改革的文件、政策看,从近几年社会对教育评价的批评、期待看,从近几年学校在评价改革方面所做的不懈探索看,教育评价,尤其是有关学生学业评价,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和新的事业发展点。我就这个话题,先谈几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从小康型教育到现代化教育,学校管理的价值重心将发生一些变化。
过去四十年,我们完成了与小康社会相匹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迄今为止的教育,可以称之为小康型教育。从现在起到2035或2049年,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即现代化教育。在这个转型发展的阶段,从评价工作的层面看,学校管理可能会出现这三个变化:
一是教育评价更注重人文关怀。教育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过去一个时期的“快教育”走向“慢教育”,评价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校要有耐心等待、伴随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更为充分地享受学习过程,从而避免追赶期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二是教育评价要走向专业、专门。所谓专业,就是从过去的附带性行为、附带性能力走向专业。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会教书就会评价。所谓教师专业能力,更多的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难看出,教育评价应是很专业的,是需要研究和学习的。会讲课不一定会评价。所谓专门,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像对待教学一样,认真对待评价工作。
最后,未来的教学施策要更精准、更有效。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有效的评价。施策要“基于评价”,而不只是基于良好的愿望。总原则就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第二个判断,学校评价能力将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学校评价工作的改革空间很大,评价所含蕴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没有挖掘。学校评价能力将成为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它不像校舍、校园、教师学历等因素那样外显,它会成为学校发展的秘密武器。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学校的评价能力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事业发展点。
第三个判断,评价现状不容乐观。
对于目前的状况,我的判断不是那么乐观。概括地讲,评价观念偏旧,评价能力偏低,评价秩序偏乱。
一、学校评价能力的体现
我们讲的“评价能力”到底是什么,下面我做这么几点归纳:
1.教师的评价能力内容
(1) 学生学业测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反映在命题、考试上的能力,包括三种能力——读题能力,指的是老师是否能读懂一道试题的命题立意、课标依据、教学导向;命题能力,虽然多数老师不参与中高考命题,但是,大部分老师都会参与本校的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所以老师的命题能力是一个学校教师素养的重要体现;评卷能力,过去客观题居多的时候,评卷能力不受重视,而现在主观题越来越多,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即会不会评卷、能不能从学生的作答上看到有价值的信息。
(2) 学生表现性评价能力。学生的表现性评价非常重要,举几个例子:小组合作中应该关注的评价点是什么;各种实践活动怎么样准确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如何评价学生的各种成果;在学生进行展示时,老师如何总结出其表现出的思维特点、情感态度、组织判断能力,等等;过去的作业多是巩固性的,现在探究性作业越来越多,对这类作业,不是简单的批改,而是评价。概括讲,教师的学生表现性评价能力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小组合作、实践探究、学习成果、课堂展示、课堂参与等多方面。
(3) 学生成长评价能力。对于老师来讲,这至少包括两种能力——评语撰写能力和口头评价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评价,包括学生的品质、性格、心理、方法、思维、生涯、潜能等。有的老师对其各个方面都有印象,但印象不等于评价。评价要落实到语言、落实到笔头上。因此,对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言,这种能力也是需要学习、培养的。
(4) 评价结果使用能力。对评价结果的使用,关键在于对结论的分析能力和施策能力。此外,使用评价结果的不仅仅是老师,还应有学生、学校和家庭。
2.学校的评价管理
评价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逐步系统化、机制化。我讲四点。
(1) 班科协同机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研究、分析每一个学生,共同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有了这样的协同机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才能坐在一起,对学生的学科学习、社团活动、合作交往情况、心理情况等成长因素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2) 教务、政教协同机制。教务处一般负责学业评价,政教处负责成长评价,两个部门的工作先不要协同起来。从学校管理层讲,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不仅仅是两个部门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深入地分析原因,进行施策研究。
(3) 教师评价素养提升机制。鉴于职前教育的不足,鉴于评价的专业需要,应该把教师的评价素养提升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研究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要素等。学校要建立起机制,采取措施让教师的评价能力与时俱进。
(4) 评级工作的研究、改进机制。这也应该是学校的常规工作,建议校领导层面定期总结、分析、研判学校的评价工作,建立不断改进完善机制。
3.评价工具
过去我们凭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印象进行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评价工作要有相应的数据意识。需要对学业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如作业数据、学习参与数据、测评数据等。对成长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如班级参与数据、社团参与数据、个性特长潜能数据等。
此外,还有教师评价能力培训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这需要专业机构或学校组织研发专业、系统的课程,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
4.学校评价工作的理念
评价理念,或评价思想,是学校评价能力的重要组成。这部分我讲五点。
(1) 校长、学校对评价工作的态度与定位。评价工作在学校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校长秉持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最重要的。
(2) 测试内容的定位。学业测试的重心在不断调整变化中,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对学校来说,应该把素养立意作为读题、命题、评卷的基本指导思想。
(3) 评价功能的定位。校长、老师如何定位评价的功能?过去的评价常常是为了甄别、为了给学生和教师施压,把评价作为一种手段。现在,教学评走向一体化,一定意义上讲,评价是教学的一部分。应让评价工作着眼于学业的改进、学生的发展。
(4) 评价能力的定位。老师的评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会教书就会评价”,而是一种需要研究、学习的专业素养。只有有了这样的定位,才可能有开发课程、组织培训等行为。
(5) 对学生、家长的反思素养、评价素养的态度。学校所以要高度重视评价,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反思素养、评价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与能力。同样的,我们也希望促进家长评价素养的提升。
概括一下,评价能力是学校的软实力,是新的事业发展点。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标理解能力、落实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试题立意的理解,减少负导向,发挥正导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自强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评价素养;有助于增强互信与理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二、提高教师评价能力的思考
教师的评价能力是需要培训、研修的,那么具体培训什么、怎么研修?
1.教师的研修内容
(1) 学习命题常识。如原则、程序、标准、测量理论与工具等,尽管老师们很少参与中高考命题,但需要了解这些基本的常识。
(2) 研究中、高考试题。这里说是的“研究”,不是简单的知道。在一些学校,老师们对考试指挥棒的研究还不够,从而出现低水平的应试、错误导向的应试。近年来,高考、中考命题都在进行稳步的、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原则越来越清晰。学校应该组织老师深入研究各类优秀试题的命题立意,每道题的课标依据、教学导向以及据此产生的教学对策,等等。
(3) 研读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新版国家课程标准有关评价、命题有许多要求,这是之前所没有的,需要老师们高度关注,深入研究。
2.学校的研修方式
(1) 将教师评价能力纳入学校教研计划。
(2) 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专项培训。
(3) 确定相关课题,开展重点研究。
(4) 建立机制,对部分试题优选、改造,有条件的要自命各种考试试题。
三、命题改革的趋势
下面就命题改革的趋势,谈几点看法。
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是命题的结构性变化。
1. 从重考查“有什么”到重考查“能怎么”。在之前,命题着眼于学生“学到了什么”,而现在,更多是看重学生“能解决什么问题”,落脚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 从重考查知识回忆到重考查思考过程。在之前,学生拿到试卷首先是回忆学过的知识,而现在,则是偏向让学生现场思考,考查的方向从知识记忆转向了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死记硬背已经无法再适应目前的中、高考要求。
3. 从重定量测量到兼顾定性评价。过去我们依据测量理论,认为测试是定量的,所以客观题比重较大。现在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趋势是,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测量开始重视定性评价。
4. 从答卷取向到作品取向。过去学生主要是在回答问题,选择A、B、C、D,现在的考场上,学生更多是在较为完整地解决问题,做出一件“作品”。
另一方面是命题的功能性变化。
过去中高考的命题更多是关注“选拔”功能,中考是为了高中的选拔,高考是为了大学的选拔。而现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比重明显增加,也就是说,命题的功能更多是强化依标命题,强化教学导向,强化水平考试。近几年我们评价各地的中考命题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其对实际教学的导向,是产生了正导向还是负导向,这种导向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
下面简要谈谈命题改革的大趋势:
1. 改进知识测试方式,扭转死记硬背教学现象
(1)知识性试题比例与难度的调整。总的来说就是降比例,降难度,让知识性试题不再作为拉大区分度的重要指标。
(2)减少对考试熟练度的要求,题量合理,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过去有些试题出得很碎、问题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需要争分夺秒地写,这种命题的导向就是刷题。近些年正在扭转这种现象。
(3)客观性内容的主观化测试。题是客观性的,但测试形式是主观性的,常常把知识融进一个应用情境中,而不是孤立地去考知识点。
2. 改进情境化命题,推进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趋势,因此近几年非常注重情境化命题。
(1)减少裸考知识,客观性试题融入情境中测试。孤立的、选择性的、问答式的命题比例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情境化问题。
(2)提高情境设置水平,让问题“生长”在情境中。有些情境设置水平低,与考查的内容相关性不大。近些年各地试题的情境化水平越来越高,需要考查的问题看起来像是“生长”在情境中,这是发展的趋势。
(3)丰富情境内涵,多角度使用,分层次使用情境。近些年的命题,常常把多个问题融合进同一个情境,看似题量减少了,但考查的角度、层次却增加了。
3. 增加开放性试题,推进深度学习。这也是近年命题的重要趋势,其宗旨就是落实课程标准,引导深度学习。
(1)许多题不是考查学生知不知道这个知识,而是把这个知识列出来,让学生来评价、改进、解读已有的结论。
(2)不再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提供问题解决方案。这种开放性试题,无论在理科还是文科的试卷上,比重都在逐年增加。
(3)通过试题测试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情况,如语文阅读、地理考察,等等。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的教育评价关注以及命题的改革趋势,谢谢各位!
(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月14日,在中国教师研修网、教研网联合主办的“教学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校长专场论坛上作者所做题为《完善学校评价工作的建议》的主旨报告。)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