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一丹基金会 作者: 唐虔 已有0人评论 2021/9/5 11:29:20 加入收藏
当我们在讨论重塑国家的教育生态时,必须考虑国际环境的大背景。现今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大的国际环境对于教育的治理,对中国教育生态塑造会带来诸多影响。全球教育治理实际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25年,亲身参与了教育国际治理的一些实践。我想就我的实践经验和大家谈谈教育的国际治理,以及中国在积极参与教育的国际治理时应该有些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
关注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当我们谈到全球教育治理的时候,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要通过全球教育的发展、合作与交流,助力世界各国消除贫困,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当前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203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这个目标4,大家都晓得,即教育的目标——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这是国际社会190多个国家的元首于2015年在联合国做出的承诺。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谈到教育的全球治理,它有几个维度。第一,分析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引领全球教育发展方向;第二,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制定规则和标准;第三,要为全球的教育发展设立目标,如全民教育(EFA,1990年)、千年发展目标2&3(MDG2 & 3,2000年)以及这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2015年),同时还要监测各国实现目标的进程;第四,就是促进双边和多边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实际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基本的功能。自1972年至今,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多份报告,通过以下这个表格可以看到历年所提到的教育理念:
今年11月,教科文组织将出版一份新报告《教育的未来:学会成长》,以前有说四个支柱,学会成长(Learning to become)会不会成为第五个支柱?我们拭目以待。
这些报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教育属性的认知转变。从一开始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作为公共产品、作为公益事业,到将教育作为全球的共同利益……今天的教育不光是教育的事,它牵涉到政府、社会、家庭,还有教育本身。从国际上来讲,教育是全球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利益就要大家商量着办,所以教科文组织一直在推行这个教育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推动的是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我们考虑的是“人”。教育最终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类的尊严,对生命的敬重,对社会公正、权利平等、多元文化的尊重,最后促进世界和平。用中国人的话来讲,教育就是以育人为主。
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第一,中国是大国,我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五常之一。我们需要履行大国的责任,要参与制定规则,而且要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要推动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目标,以教育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一个大目标。而具体的目标,是援助发展中国家,推动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交流,也同时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教育新生态的建立,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因此,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无非是这样两个目的:为人为己。为人,就是大国责任,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己,就是为我们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教育治理,促使人们思考教育模式转变
我们知道,去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的教育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去年的疫情高峰期,全球大概90%以上的学生都受到影响,中断了学习。这确实严重影响了教育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发展教育的速度,也增加了他们在2030年达到SDG4的难度。
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致使不发达国家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达标SDG4的资金缺口增加。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不发达国家要在2030年达到SDG目标的资金缺口的测算,疫情前,每年所需资金缺口为390亿美元;疫情后,由于困难的加剧,达标SDG4的资金缺口已增加至1450亿美元。
访问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子弟学校,与教师和学生在一起
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的多种交流渠道被切断,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线上交流,但是我们与各国的线下交流仍然很困难,比如留学生学习,这严重阻滞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因为疫情,我们都看到教育技术、通讯技术对大环境确实有所帮助。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给每个儿童提供一个网络连接、提供一个计算机或手机这样的条件,这实际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而线上学习也有很多争议,线上学习的学习效果和进度都仍需要探讨。虽然我们不得不去做这种线上学习,但是如果天天做的话,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实际是不愿意的,他们愿意回到学校,回到群体中去,和其他学生一起享受学习的氛围。
我们也看到,疫情唯一正面的影响就是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教育体系如何能够变得更具韧性,能够抗拒外界对它的影响与改变。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我国教育新生态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不仅要为自己的利益发声,还有责任代表发展中国国家的利益发声。中国应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深度参与者”。如何积极有效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呢?
主持仁川2015世界教育论坛大会闭幕式
首先,要积极参与教育理念的讨论和规则的制定,一要以发展中国家利益为重,二要以中国经验为全球教育发展模式提供一种选项。这并不是说要让其他国家机械地抄袭中国经验,中国的很多事情,外国也做不了,但是中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提供一些选项和一些参考,这些是我们应该积极去做的,要讲好中国故事。当然这并不容易。
其次,当我们在推动国际教育治理,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时,也需要高度强调它的合法性。为什么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我们是为了在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SDG4,以此为导向,主张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我们还要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参与、推动全球多边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活动。教育的项目,不仅存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联合国机构,还存在于各种教育专业的联合会、专业组织等。中国应在各种平台上努力推动和积极促进多边的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参观巴基斯坦一个妇女职业培训中心
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推动跨国的教育合作,注重南-南合作,开启一些南-北-南合作的范例,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通过教育合作与交流来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要积极推动与西方大学的合作与人文交流,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我们继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也欢迎外国留学生。现在中国需要培养一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通”,让他们对外部世界、对中国有了解,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任务之一,如此才能促进中外的互相了解、互相合作,从而促进全球的和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年,我有机会访问过五大洲100多个国家,会见过15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与他们探讨世界教育发展之路。教育是人民摆脱贫困和消除战争根源的一个利器,这是这些教育决策者的共识,也是我奉行的理念。我一直坚信,只有在全球实现全民教育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社会责任,能够包容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公民,才能够保证世界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引自唐虔《我在国际组织的25年》
最后,我想说挑战很大,但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中国应该积极地参与全球的教育治理,同时也为我们国内的教育新生态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所以,我认为任重道远,但是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谢谢大家。
(唐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助理总干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