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杨银付 已有0人评论 2020/4/30 18:28:04 加入收藏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将中国的在线教育推上前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不能面对面课堂上课,我们就搭建云课堂,让孩子们在家也能开展学习。”由此,我国开始了一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实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所有大中小学校都延迟开学,转为在线教育,全国约两亿名学生远程学习,在线教育体系神速般“拔地而起”。由于疫情在全世界的蔓延,全球大多数国家学校停课,学生学习转为居家和在线形式。
一、在线教育,让我们体悟教育之变
第一个变化是“名师零距离”。
本次疫情中,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空中云课堂”“同上一堂课”等,全国各城市、乡村的孩子们一下子可接触到全国名校的名师与课程资源。由于无所不在的、广泛的优质数字化资源,使得知识的传播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让我们同时达到扩大教育机会、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三重目标。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
第二个变化是“学习者中心”。
这也就是学习和教学形态的变迁。在学习形态上,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形态正在形成。在教学形态上,从原来更多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学习者中心”我们谈了那么多年,信息化让它插上翅膀,让梦想变成现实,互联网让每个孩子都坐到了“教室的第一排”,让“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了可能,助力我们的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个变化是“学校无边界”。
这也就是学校和社会形态的变迁。在学校形态上,从有围墙的学校走到无围墙的学校,学校的物理围墙依然在那里,但是学校的院墙正在打开。一个基于学分、基于单元学习成果的体系正在形成。学生的学校所有制被打破了,学校的院墙被打开了,学习成为学习超市,教育能够量身定制,这就是未来教育的新形态。信息化甚至带来社会形态的变迁,就是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课堂不止于学校,学习不止于教室”,从一个学历社会走向一个学习社会,使得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二、在线教育,让我们思考“变”与“不变”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线教育也是如此。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就决定了在线教育与面对面教育所要共同遵循的内容。
一是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要始终遵循教育科学规律。
例如,教育基本理论中,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例如,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培育素养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人工智能(AI)无法代替老师的“爱”,学生发展知、情、意、行相统一,在线教育线上、线下相融合。
三是要始终坚持教育内涵发展。
技术再华丽也只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互联网+教育”也好,“教育+互联网”也好,本质上“互联网”都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在线教育应始终关注教育本体,面向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升级化的教育需求,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资源。高素质的教师同样是在线教育品质保障的关键所在。
三、在线教育,让我们创新以新迎新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在线教育,“不是照搬课堂教学那么简单”。要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强化保障和改革创新持续推动在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持续强化硬件条件保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教育部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百度、阿里、华为等密切协作,采取“先保障后付费”结算方式,快速满足服务器和带宽需求,不到两周时间,包括7000台服务器、90T带宽的可供5000万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搭建成功。下一步要利用5G技术等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并发能力、终端保障和互动体验。
二是要深入探索在线教学模式。
在线教学在实现“名师零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师生的远距离”。与直接、实时、连续互动的课堂教学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深入探索其模式和规律,形成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组织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
比如,探索“双师”课堂,线上名师授课,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线下老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和辅导答疑,解决针对性、个性化、差异化问题。比如,探索伴随式大数据收集和综合评价,让教学效果和问题难点直观呈现,促进有效学习、高效教学。
比如,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没有老师持续关注的在线学习具有不同的适应性,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时长、资源呈现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保护学生视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用好名师工作室、主题工作坊等在线教研方式,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密切协同等,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三是要切实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经过本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大部分入门类问题已在开课前一两周基本解决,但师生信息素养还需要持续提升,才能在智能时代的智慧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无限可能,但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完成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飞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梯次发展,由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的叠加倍乘,由于更大的存储能力、更快的传输能力、更强的计算能力和更好的互动体验,由于战略专家、教育专家、技术专家的跨界协同,由于网、云、端的人机协同,由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创协同,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智能时代,正在赋能教育,正在带来教育的建构,正在形成教育的新业态,正在形成教育的新生态。
这一过程本在进行当中,疫情使得这一进程突然提速。而这次大规模在线学习的“被迫”上马和紧急“练兵”,虽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范围的“停课不停学”,成效巨大,特别是使得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和学习,有了社会基础,有了战线共识,有了国际影响,正在成为教育的新常态,这也是学习的革命。
(作者:杨银付,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