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 >> 浏览文章

作业改革之二:家庭实验作业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已有1人评论  2017/2/7 22:40:16  加入收藏

  导读本次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1)为什么设置家庭实验作业;(2)如何布置家庭实验作业?(3)把学生家庭化学实验作业发展为一门校本课程。(4)把学生家庭实验作业作为评定学业成绩的一个指标;(5)全天候开放化学实验室;(6)化学自主学堂教改实验.

  (1)为什么设置家庭实验作业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育人作用,除了课堂上的动手实验之外,我们把这一学习方式推进到化学学习的其他方面,包括家庭作业。

  这都源自我们对实验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劳动)创造人,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生成和发展本质的界定,也为实践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我们把学生看做“人”,学生也必然是由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即是说,只有实践性学习活动才具有育人的作用。实验是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学习活动,其育人价值已为学生的发展所证实。在所有的化学学习方式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做实验,这不但符合学生的本性也符合学科的本性。化学科学产生自实验这种实践活动,化学怎么产生的,我们就应该怎么学习它。

  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对象,实验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更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丰厚土壤。在实验这方热土上,学生会产生出很多的问题,会萌发出追根寻底的冲动和探究的行动,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正是在与实验对象的能动、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质疑精神,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成功感,实现了实验的育人作用。

  科学大师从他们科学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都毫不动摇地将实验置于科学教育的首位:“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戴安邦)”“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李政道)”,钱学森之问痛击了灌输式教和接收式学对学生、国家的危害。科学大师们确认科学实验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是育人的正确路径,而从书本到书本,从练习题到练习题的学习方式,只能培养人云亦云,从字里行间获取功名利禄的应试人才。

  传统教育之所以尊崇从书本到书本的育人方式,除了功利性原因也有其认识论的原因。那就是将教学视为特殊认识活动,以为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记背、理解文字符号所表示的间接经验,依靠这种头脑中的所谓“认识活动”就能发展出学生的素质。更因为社会上采用纸笔测验形式、重在考察知识掌握程度的选拔人才方式,更加强化了人们对此的认同。但如同钱学森之问所拷问的,在此等认识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便是对文字符号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如人所愿,学生学了很多知识,如同小兔子吞食了满肚子的塑料袋,常常是食而不化,憋胀难受。

  其原因在于,作为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对象的、以文字符号呈现的此种知识,包裹了一层硬壳,这层硬壳就是它的抽象性。因为指代事物的文字符号屏蔽了真实事物的形象性、现实性,而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和理解的,如果你不认识张三这个人,张三这两个字对你有什么意义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对文字符号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学生和文字符号之间的关系必然是相互拒斥的,围绕这样的死知识开展的以接收、记背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不具备实践(直接经验)的属性,就很难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因为当间接经验脱离学生直接经验的时候,非但不会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抑制发展。

  怎样让死的知识活起来?怎样让学习活动具有实践性?

  打破这层硬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到文字符号时,首先在头脑里唤起它所指代的事物的视觉表象,让事物在头脑里恢复它的‘现实性’,即与学生的真实经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动手实验第一位的作用就是把学习对象从文字符号退回到它的本源上去,先让它变为眼前的真实,学生从真实中提出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意愿,学习就成为学生内心自愿的能动性学习,进而与现实的实验对象产生双向对象化活动。就化学学习来说,对前人创造的知识结论,首先不是盲目相信它,而要质疑它,问它一个“为什么”,通过亲自动手的实验和深入的思维去寻找相信这些结论的证据,如同十月怀胎重演了人类进化的历史一样,学生个体学习知识的过程也要重演人类知识的发生发展历史。在这里,知识不仅表现为一种结论,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过程形态,与学生的生命探究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时,知识是活的,这样的学习活动也才具有实践的属性。这就是新课改所强调的要让学习成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如同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说,成为与“对象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的过程,他把这三个对话性实践定义为学习,认为“学习是认知性实践(构建客观世界),对人的实践(构建人际关系)是实存性实践(构建自我世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这样的学习界定为含有8个要素 的科学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既是生产知识的活动,又是应用知识的活动,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内在统一。因为探究活动中不论呈现哪些要素(比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解释与应用”等),总离不开既有知识的支持,用原有知识做工具,去解决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所以,这种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原有知识的过程,但这种对既有知识的学习绝不是以记背知识为目的,也绝不是为获取功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发展素质为目的,知识只是工具而已。教育的本真是为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如今,学生把生命的大好时光耗费在记背知识上,不是因为痴迷知识,而是痴迷分数,不在于知识的工具价值,而在于它的功利价值。

  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实质是让化学教育回到实践育人的正确道路,实现实践育人的回归,这也正是我们提出“学科教学不能单从认识论层面考虑问题,一定要从本体论即学生、教师生存状态的层面着手,才能解决问题”这个论断的本意,“本体论”“生存状态”就是学习活动的“实践”状态。在诸多的化学学习方式中,实验是最具有实践属性的学习活动。把动手实验置于化学学习的基础地位,不但让化学学习回归了“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最根本的是回归了实践育人的教育路线,通过动手实验给了学生发挥天性的自由,为学生创建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学习生活。

  动手实验成为化学教育在由认识育人到实践育人转向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首先完成课堂的重建,同时,也须有作业的重建。我们要用实践性学习也把课堂外面的学习阵地占领下来,实现实验育人的效果最大化。

0
0
关键字:作业 改革 化学 家庭 实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