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5/30 14:42:19 加入收藏
成果4.走出了一条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之路
该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充分表现为一个研究过程。
在研究之中形成了课程开发、实施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与课程评价同步进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等方法策略。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同步进行,教师、学生同为评价的主人,保证了课程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该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充分说明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正如专家所言,“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成果5使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获得较大发展
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因课题研究成果获奖和发表的论文远远多于课题研究之前及周围的同行教师。经过课程开发实践的磨砺,教师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职业幸福感有了较大提高。
成果6.课题研究形成如下认识成果
(1)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
学科教学不能单从认识论层面考虑问题,一定要从本体论即师生生存状态层面着手才能解决问题。要通过教学创造的人与人、人与物(也包括物化为符号的知识)的“自由”“实践”关系才能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化学实验正是为学生建构了这样一种“自由”“实践”的化学学习生活
动手实验响应了学生的生命诉求,满足了生命的自主性、主动性、好奇心、表现欲、发现欲、成功感等基本要求,是符合学生天性的学习行为。实验是一种实践,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指出,实践就是自我实现,就是人自己生产自己,并以此展开自己的生命。因此,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在动手实验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落实;三维目标在动手实验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统一。证实了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戴安邦)”之为真理。
(2)快乐的学习生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该课程实施的效果使得化学课堂成为学生最乐意去的地方之一,化学学习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能否使学生进入一种快乐、忘我的学习境地,已成为我们判断化学启蒙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体会不到学习快乐,就不可能发展出良好的素质。传统的学习观用“学习本是一种辛苦,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来教育学生,用“头悬梁、锥刺股”作为学生效法的榜样,使得厌学之风愈刮愈烈,说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该课程实现了学生快乐学习、素质成绩双赢的目标,证实了快乐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的论断的正确性,无疑会对学习观念的转变,树立爱科学求真理的新学风,特别是对研究学习规律的课改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果影响
课程成果引起反响,展现了应用、推广的很好前景
如前所述,该研究成果在传统化学课程中增添了一个专注于启蒙性质、有独自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特色的新化学课程。在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支持和赞扬。在成都、上海的化学教学全国会议上做过介绍,引起与会者的较大反响。由于介绍该课题成果的公开发表的15篇论文的传播作用,不断收到联系交流的邮件。我们的化学课堂接待了一些来访者,也受邀去黑龙江、山东、青岛、威海、聊城、桓台、龙口、曲阜、泰山区等省、市县做过用实验学化学的讲座和公开课,也给北京市化学骨干教师培训会的老师们做过课程实施情况的讲座,给北师大研究生们做过该课题的讲座,更有在山师大、西安文理学院国培项目、中小学继续教育网为参加国培计划的十几个省市的化学老师们做过讲座,进行过答疑,这些都引起较大反响,纷纷讨要教材。亦有外地的学校在我们指导下进行了同类实验,同样取得很好效果。
四、改进与完善
1.实验只是在初二进行,没有在初三毕业年级进行,因不能完成课标规定的全部内容,学习成绩没有用中考试卷检验过。
2. 参与实验的学生样本取自北京的示范校,没有普通校的学生样本。还没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比如农村乡镇学校的实验结果。
3.整个实验过程参与实验的教师数量较少,执教教师先后只有四位,代表性受到影响。
4.实验缺乏较严格的数据对照,经验说明的东西较多,实验的信度受到一定影响。
5.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未能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开挖出更多价值的内容。
目前,山东省以网络为平台,在山东教师教育网开辟专栏,分别在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的非毕业班级、乡镇和城市的不同类型四所学校开展进一步研究,教学班有22个,受教学生1200人,通过网络的交流互动这种远程研究方法,一方面检验和发展已有课程成果,同时借此开展对教师的课程培训,该课程成果已经展现出更大的应用、推广前景。
五、成果细目
1.《快乐化学——实验中的化学启蒙》校本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4月出版)
2.课题研究报告
3.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已发表的论文(见课题结题表——其他研究成果统计表:发表论文21篇;获奖成果21项)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