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5/30 14:42:19 加入收藏
研究内容四 怎样评价化学启蒙教育课程的成功与否?
本课题拟进行以下内容的研究:开发符合启蒙教育特点的评价方案;突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科学素质评价;素质评价与学业成绩相统一的综合评价;终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评价;可操作化的表现性评价(重在观测指标的设计研究)等。
研究方法一 课程开发和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统一
不管是设计的课程内容还是实施方法都要拿到课堂里去实践,再经过教师的反思和对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时进行改进。这样边研究边应用、研究者是实践者、实践者就是研究者的方法,使理论和实践实现无缝隙对接,始终充满不断研究、及时改进的不竭动力。
研究方法二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角
以往的课程开发不但与教师无关,更与学生无关。我们的课程开发,教师是主角,学生也是主角。学生的主角角色体现在教师不断收集学生对教材和教法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要求对教材修改和补充,修改过后再争取学生意见,不断加以改进。关于课程实施方法,我们也及时吸纳学生意见,坚决实行“先做后学”,把课堂3/4的时间完全交还给学生,还遵照学生建议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去做实验。
研究方法三 课程开发、实施和课程评价同步进行
首先,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目标任务设计了该课程的评价方案。
随后,我们将上述课程目标任务和评价指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学单元,制定 “化学之旅单元教学目标”、“化学之旅地图”(学习指导)、“单元复习、检测导航”。在“检测导航”中引领学生通过具体的措施实现自我评价。把单元目标努力转化为学生行为,形成可检可测的评价指标,让学生行为得到及时评价,使得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融为一体。
二、结论与对策
1.化学启蒙就是在学生的化学本能和化学科学之间搭桥
(1)学生具有化学本能。
人类长期进化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充满化学变化的环境,因此学生身上天然具有对化学变化现象的悟感能力,这种悟感能力可以称之为“化学本能”,具体表现为当受到化学变化的环境刺激时能提出指向化学并能进一步发展为化学科学的问题。学生具有了提出化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认为,他就打开了学习、认识化学的“天目”。
(2)化学启蒙就是创立刺激,唤醒、启迪、激励学生化学本能自然生长的化学环境。
因此,化学启蒙就不能是“开启蒙昧”,像画家那样画什么就是什么的主观表达,而应是依靠、发展这种“化学本能”,创设丰富的化学环境刺激,唤醒、启迪、激励学生化学本能的自然生长的教学行为。一是打通生活和化学的联系通道;二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事实,使化学学习建立在“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路线上。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张开“天目”。除了提出问题,还应引导学生发展生命本能中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直觉能力(潜能)等。
要真正走进化学的大门,在“开天目”基础上,化学启蒙还要解决学会化学工具的任务。即,会做化学实验、会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行动工具”,会利用化学基本观念进行思维的“思想工具”,会利用化学符号进行表达交流的“语言工具”。
总之,新的化学启蒙教育就是“接地气”、“开天目”,在化学本能和化学科学之间搭桥。
2.化学启蒙教育的内容应是一粒化学的“种子”
依据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我们认为从现行教科书的内容系统中选择出一个最小独立子系统作为化学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就可以了。这粒种子包含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行为工具”、“语言工具”、“思想工具”,这些内容富含化学核心观念(物质组成的元素观、物质构成的微粒观、物质变化的化学变化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社会观等),并且集中体现化学的思想方法(“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把形成以化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成为启蒙化学内容要承载的基本任务。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