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营造学习法式 >> 浏览文章

张华:创造21世纪的理想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上)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3/5/26 9:02:53  加入收藏


视频播放密码:202305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教授作题为《创造21世纪的理想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专题报告。

第一环节张教授主要围绕未来的教育观、核心素养观来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张教授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分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学生近视率透视学校教育的状况;从学生的心理健康透视中国学生的健康状况。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处于价值论阶段。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带动下必须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让教学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变成创造的过程,让教师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每个人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是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认识论阶段。

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突破点: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注重课程统整,加强综合;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

各学科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学业质量观:建立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业质量标准;

学段衔接,一体化设计课程,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推进表现性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点:

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

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

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

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张华:创造21世纪的理想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上)

一、未来的教育观

—个游戏:与Chat GPT对话

H:你怎么理解大观念教学

C:"大观念教学"(Grand Concept Teaching)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基本的学科概念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该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一般的概念和原则中推导出具体的结论,从而使他们对学科内容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大观念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现过程,而不是把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通过使用问题解决、探究和模拟等活动,学生可以对概念和原则进行实际应用和探究,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总的来说,大观念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导向的教育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十年前,大部分人都认为AI取代人类工作的次序是:蓝领工作(卡车司机等)→低技能的白领工作→高技能的白领工作(程序员等),最后才会(也许永远不会)取代创造性工作。现在的事实证明,AI最有可能先取代的反而是创造性工作。”

——Sam Altman

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1.让教育植根于人性,发展人的“原创力”;

2.让教育培养人的自由意志、责任心和道德能力;

3.让教育培养人的崇高审美能力和深刻情感。

什么是“未来教育观”?

所谓“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未来”是人创造出来的:

立足现在,才能创造未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现在”--教育即生活。

怀特海:现在是未来和过去的“会客厅”。

“讲授主义”是“过去教育”,是“教育的渎职”。

“第四次工业革命”

2004年“互联网二代”的诞生,“网上共同体”的形成;

2016年“互联网三代”诞生,以“区块链”技术的使用为标志。

2023年2月:ChatGPT正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化、联系化、虚拟与现实交融,信息技术日益富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人类已阔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小时,互联网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世界;

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

课程理念:1.课程人性化;⒉课程“共同体化”;3.课程创造化;4.课程信息化。

二、核心素养观

什么是“核心素养观”?

所谓“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运动

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2013) ;《共同核心州标准》( 2010)。

课程目标的变化:

1.内容:从知识技能,转向“概念性理解”

2形式:从“学科内容+行为动词”,转向“认识事实”、“理解观念”和“像专家一样做事”三位一体。

我国课程目标的变化

1.课程目标走向整体性:“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2课程目标具有高级性:关注"“四种”高阶思维能力(概念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协作性思维);

3.课程目标具有进阶性:“概念性理解”的螺旋式发展。

儿童在探究原始人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学习过这个课程的八岁儿童和他十三岁的姐姐及四岁的弟弟在家里玩耍。他姐姐在另一个学校读书。忽然,小弟弟的衣服着火了。但见姐姐一面跑一面尖声喊叫成人帮助。而这个八岁儿童迅速地用毯子裹好弟弟,把他放在地板上,很快地闷熄火焰,避免了严重的灼伤事故。当成人们匆忙赶来的时候,他已经在和弟弟玩耍起来,每一个人都惊喜异常地赞扬他,只见他平静地说:“这有什么呀?去年我们就和老师一起用泥土、毯子、"水等东西灭过火,并探讨过一旦衣服着火了该怎么办。”

走向“新三维目标”

第一,“大观念”:一门课程中少而重要、强而有力、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

第二,“新能力”:将一门课程的大观念及相应知识技能用于真实情境、完成真实任务、从事真实实践的做事的能力与品格。

第三,“新知识”:与大观念建立内在联系并得到应用的关键学科事实或知识技能。


张华:创造21世纪的理想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下)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