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教育发布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6/23 23:59:14 加入收藏
(四)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经验
2008年,我省就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将《传统文化》作为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之一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从2009年起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发了以弘扬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品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课程,统一了课时开设要求,纳入地方必修课程管理;各地结合实际审定通过了60余类地方选修课程,其中传统文化领域的课程资源占到六成以上。同时,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少年儿童书信文化系列活动、“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的研制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2014年3月26日,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具体安排,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总结义务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启动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的研制和编写工作。
2015年5月-2016年5月,山东省集中1000多位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智慧,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纲要》,建构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立德树人新格局。其中,专门出台了《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时任省长郭树清同志批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目前形成的纲要已经比较成熟,建议再增强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中已有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理念”。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案。
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2016年9月23日,我厅发布了《关于公开受理传统文化课程教科书报审的通告》(鲁教基函〔2016〕19号),面向全国受理教科书申报,共有17家出版社报送了申请。受理申请后,我们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两轮审查,最终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齐鲁书社、泰山出版社、济南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9家出版社15个版本的教材通过了审查。这是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主持审查通过的全国第一套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三、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定位与安排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建设完全符合“两办意见”的要求。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建设完全符合“两办意见”的要求。
(一)课程宗旨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简称《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
本课程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二)课程性质
人文性。本课程富含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其内容、目标及效果都以价值、情感、健全的人格养成问题为重心,涉及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磨练意志、坚定信念、注重养成等方面入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心灵,涵养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独立性。本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学生优秀品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与学校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相互支撑、有机补充,引导中小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实践性。本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行合一,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践行的高度统一,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转化为价值评判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与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密切结合。
开放性。适应中小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兴趣广泛的特点,统筹安排各个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现文化传承的开放性心态和战略性视野,让中小学生在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同时,多方面融合我国现代文化、学习世界先进性文化,拓展视域,兼收并蓄,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分学段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学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小学低年级让学生通过接触、记诵一些简单的格言警句、传统蒙学精粹等,重在对学生传统礼义规范的熏染与培养,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有初步的认知和践行;小学高年级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章句及相应的实践体验,对一些传统价值观和为人处事之道有较深入的领会和认知,形成初步的价值评判能力和行为习惯。
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能力。
在高中学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理性认识为重点,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进一步丰厚中华传统文化学养,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把握能力,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
(四)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按照“系统规划、分层设计、纵横贯通、有机衔接、有效推进”的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全面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要求,对中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分别确立各个学段的具体内容和教育教学重点。
本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的选取以儒家文化经典为主;在儒家文化经典的选取中,以“四书五经”为主。对格言、章句,要有精准的注释、翻译;对选读的书目,需有精辟的导读、必要的注释。在格言、章句、书目选读之外,辅之以相关的人物、事件、故事等。
课程主体内容
按照文化知识序列与学生认知序列相适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一切经典文献为视域,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取诸子百家及其它适宜的经典内容。
课程拓展内容
精选与课程主体内容具有相同价值引领意义的素材,形成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文化体系。拓展板块可涉及中国古代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知识,中外名人名句、古今中外经典故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特别要突出山东地域文化特点,涵盖齐鲁文化、齐鲁地理和人文景观、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鲁风俗等方面,以充实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扩大学习视野。
(五)各学段课时安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地方必修课程,各学段学时安排如下:
小学教科书每年级一册,共6册。初中教科书每年级一册,共3册。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16课时,可结合文化主题教育、道德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学习。五四学制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参照实行。
高中教科书一二年级每年级一册,共2册,每学期18课时,共计4学分。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日常化,可通过晨颂、暮读等方式,持续开展阅读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课程实施原则
价值引领与情感体验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小学生的精神家园。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坚持与时俱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陶冶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格养成与公民教育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健全人格塑造为主脉,以家国情怀、处世原则、修养品行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人格养成资源宝库。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结合,与人格塑造、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结合,陶冶高尚人格,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经典与生活实践相统一。对经典的释义与解读,应力求准确无误,根据作者的时代背景、整体思想进行阐释,使学生从经典学习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萃取思想精华,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去芜存菁,铸古镕今,包容化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增强文化自信。
我厅将根据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下发教科书选用目录,各地按照教科书选用程序,组织选用工作。选用工作结束后,我厅将指导各地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学实施水平,确保传统文化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今年秋季学期我省中小学将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由此,山东省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