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新闻动态 >> 教育新闻 >> 浏览文章

职称改革国家再放大招,这五大亮点值得教师关注!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1/11 10:38:28  加入收藏

  过去一周,要说有什么事备受广大教师关注,那一定是1月8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里的职称制度改革将涉及全国55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

  多年来,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唯资历、唯论文、唯学历等职称评定中的弊端一直受到诟病。读过了《意见》之后,作为老师的您是不是发现,原来很多行业的职称评定都有这样的现象啊!

  《意见》涉及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制度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您是不是想到了2015年8月,专门针对教师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那么对教师而言,这次2017年的《意见》又强调了什么?肯定了什么?修正了什么?其中又有哪些内容与教师息息相关呢?小编为您细心整理出几个亮点,看来今后职称评定中的这些事儿,老师们更能放心了!

  1.让正高级不再遥不可及 

  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意见》提出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适时调整、整合,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评正高,中小学老师也能当“教授”

  在制度体系方面,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可是先行一步,早在2015年8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就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了。

  其中已经明确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全面推进的第一年,全国各地纷纷了新制度下的第一次职称评定。比如12月,广东省就公布了全省首批168名拿到新政后的正高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而在湖南,有223人申报中小学正高职称,其中一线教师占四分之三。

  小编有话

  改革后,中小学教师将与大学教师一样,有了正高级职称,可以当“教授”,这将最大限度地打通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有志人士加入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

  2.德才兼备方为真人才

  《意见》要求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师德不过关 职称就免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重,德育为先。这是师德建设重要性的深刻体现。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责,教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应是一个“学为人师,德为示范”的群体。

  2015年,上海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师德为先”,上海始终坚持师德为先,对于有偿补课、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零容忍”。

  “师德不过关,职称竞聘一票否决。”潍坊教育局局长徐友礼说。潍坊的职称竞聘实行师德考核前置审核,建立起8.9万名教师的师德考核信息库。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在上学期师德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晋升初、中级职称,师德考核必须合格。

  小编有话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