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新闻动态 >> 教育新闻 >> 浏览文章

“双减”之下,教师最需要改变的是人才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解成君 已有0人评论  2022/3/4 20:07:48  加入收藏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陈如平(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图为直播访谈现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单艺伟 摄


“‘双减’给教师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原来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现在更多关注的是课前、课中、课后,方方面面都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一体化设计。”王欢告诉记者。

对此,陈如平深有同感。他认为,过去传统对教师职责、素养的描述,现在需要不断进行丰富和充实。“‘双减’明确要求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课后服务能力,以及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的能力等,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从原来单一的‘教书匠’走向全面育人,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各方面的职能。”

毫无疑问,“双减”政策的推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意味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在王欢看来,教师最需要改变的观念就是人才观。“怎么能够更周全地去看待孩子,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通过‘抢跑’‘加量’来完成学生成绩的提升。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在广阔的世界中打开自己的视野,见到更多精彩。”

“学生在学校的成长时间、空间总量是恒定的,‘双减’之后,会让渡出许多时间、空间、环境、位置,那么,让渡出来的这部分谁填补?毫无疑问,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要更加充分、全面地履行立德树人的主体职责。”陈如平建议,教师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堂、身边的一点事儿,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以及在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可能达成的结果;从原来的只关注课堂上的一段或者整个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节点,到关注全链条、全方位。同时,他强调,学校要在家校社协同合力育人的框架下,为教师补上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这一课。

“双减”之后,如何看待分数?对此,王欢说,分数只是一时之得,要从学生的一生成长目标看,培养学生健康、成熟的人格。

“学生在学校的分数重不重要?挺重要的,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分数背后孩子的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等,如何能够引领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发展,这需要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在王欢看来,尽管“双减”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中国教师是一群太可爱可敬的人,他们把压力变成了动力,他们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确实如此,我们的老师基本是讲奉献、讲敬业、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如何帮助教师减负提质,陈如平建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和区县教研室的优势,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掌握课标,熟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这些都是帮助教师回归教学本位、教学本真、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他鼓励教师,面对“双减”的新变化,应释放压力、放平心态、提高自我、接受挑战。

“双减”落地,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对此,两位专家表示,家校社协同不是一句口号,需要通过非常具体的一些工作、行动、作为,来达到合力的目标。如果家长能够支持学校、进行合作,形成共同育人、合力育人的育人网络,这将有助于“双减”工作的开展,也能帮助教师缓解压力、减轻额外负担。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