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0/12/30 21:15:41 加入收藏
9.《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
[英]弗兰克·富里迪(Frank Furedi)/著 徐弢 李思凡/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评:
用什么拯救我们的阅读文化
北京大学 辛工民
最近细读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阅读的力量》,有不愿释卷、不能释怀之感。在这部堪称西方阅读文化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富里迪像中国先贤一样,给予阅读以莫大的敬意。他认为,阅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阅读改变了人类的意识并且改变了世界……打开了通向几乎所有重要事物的知识之门”。
然而,基于社会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富里迪并没有抽象地看待阅读的意义,而是在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中梳理阅读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它在当代所遭遇的困境。在他看来,阅读活动,是特定时代语境塑造的结果,“阅读活动的意义,始终受到主流文化观念的影响”。比如,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对宗教文本加以神圣化,很多人相信,阅读乃是通向启示真理和灵魂得救的媒介。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曾鼓励读者在不受侵扰的环境下进行阅读。阅读的这种私人化倾向刺激了个体的精神觉醒和个人意识的出现。18世纪的启蒙运动十分重视思想和教育,从而有助于创造一种高度重视阅读的环境。随着印刷、出版的兴起以及读写能力的普及,规模庞大的“阅读公众”出现了,西方世界的很多地方树立了“热爱阅读”的文化理想,阅读被人们当作一项重大的文化成就加以赞美,它成了一种用于增长知识、促进理性和提升审美趣味的媒介,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
走笔至此,富里迪逐渐将关注的焦点落在20世纪,尤其是当下。他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富里迪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时代是深度阅读消亡的时代,是阅读文化衰落的时代。人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正在下降,越来越难从对阅读内容的沉浸式体验中汲取意义。
表面上看,阅读文化的衰落可以归因于技术变革的深远影响。作者认为,我们在阅读方面所面临的当代困境并非起因于那些强大的和令人兴奋的新式交流技术,而是由于我们的主流文化观念出了问题。富里迪沉痛地为我们这个充满活力而又自以为是的时代号脉,他说:“我们所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而不是一个思想的时代。在思想的地位和知识性论断的客观意义得不到重视的背景下,读写能力本身也会被看得无足轻重。”信息时代其实也是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大众时代,在功利、浮躁的时代氛围下,整个社会在价值观方面缺少共识,人们很难认真看待思想以及知识的权威性,很难找到一种适当的语言来表达阅读的价值,阅读逐渐丧失了其寻求真理的潜能,而贬值为一种技能培训活动,一种能带来重大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实用技能,或者一种提取文本信息的呆板行为。更糟糕的是,随着思想以及书本逐渐丧失权威性,阅读甚至还可能蜕化成一种“给读者赋权”的粗暴活动,一种抽空了文本中的知识、智慧和文化遗产内涵,随意处置文本内容的解构活动。
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和灵魂都记录在书本之中,书本丧失权威性将会对“由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愿景所构成的完整体系”造成严重影响。秉持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立场,富里迪主张,在阅读衰微的时代,应该重建一种“以寻求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的伟大力量”的阅读文化,并且强调,“阅读具有内在的价值”,“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具有辨别力的读者能够做出自主判断”,“通过培育读者的判断力来重新发现阅读的价值是当今时代面临的最重大的文化挑战之一”。作者进而寄望于校园和教师。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复兴那种‘把阅读当作一种拥有其自身价值的文化修养’的精神。除了我们的校园,我想不到还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发起这一复兴。”
《阅读的力量》思深旨远,既充满历史感,又极具现实关切。正如作者所坚信的那样,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作家、学者、出版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醇厚优雅的阅读氛围中,通过示范性的阅读活动,把孩子们培养成具有浓厚阅读兴趣、纯正阅读德性、沉浸式阅读习惯和深度阅读技艺的阅读者。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全6册)》
翟博/总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书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阐发
清华大学 戴木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一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进行阐发,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读本》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又有历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精选,还有典籍中精选的经典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通观《读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在古代“修齐治平”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信念,可以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国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已经转变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园,在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中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这套《读本》对这“六大”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作了很好的阐发。
二是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构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这“六大”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套《读本》对这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作了很好的挖掘。
三是展现了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般都是古文古语,与今天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这套《读本》采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大”思想价值和道德精神、经典对这“六大”范畴的论述,以及这“六大”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有关故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古今贯通,是学习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好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套《读本》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重要要求,非常具有可读性。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