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家》 作者: 韩相福 已有0人评论 2020/3/9 9:17:05 加入收藏
疫情突发,举国战“疫”。“停课不停学”举措下,网课仓促上阵。一时间,企业狂推、教师忙乱、学生“懵圈”、家长抓狂。
网课之于传统课堂,优势在于资源、交互和大数据。好的网课,可以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教与学的关系,撬动自主、学习、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改进。然而,现实与理想尚有很大距离,各方对网课褒贬不一。实际上,网课本身是大方向,无须争辩好坏,该讨论的是问题与对策。
一、网课给学校管理带来的挑战
当网课“踹门而入”,用一种“必须”“不得不”的姿态来到我们面前,师生、家长只能“硬着头皮上”,慌乱、混乱可想而知。学校管理“压力山大”。
教育价值观的挑战。网课问题的关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全民寄厚望于网课,成为网课不能承受之重。上网课究竟是听从上级指令,迎合家长需求,顺应社会氛围,屈从企业诱惑,还是基于“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譬如教育公平。
一说要“停课不停学”,网课一哄而上,好像开起了网课就等于做好了教育,却忽视了,无条件上网课的孩子、特殊群体孩子的学习权利如何保障。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接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是学校管理的底线。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坚守,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技术素养的挑战。当前,网课所需的资源平台、教学软件、交互软件等种类很多,鱼龙混杂,各有特点。如何鉴别、选择、应用、指导、运维,成为学校所有教师必备的技术素养。而教学过程中的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能力直接决定着网课的质量,教师在网课中主动学习与发展应当成为网课时代教师发展的新常态。这对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组织能力的挑战。传统课堂是由教室空间、作息时间、纪律控制组成的高封闭、高控制、高效率的时空。网课状态下,学习时空转向了自由时空。学生分散,时间难统一,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甚至出现迷恋游戏、视力下降、网络侵害等严重后果。如何实现学生的高度自律,是网课取得成效的关键。
课程水平的挑战。教师的课程水平是就是教师的育人水平,在网课中尤其如此。在海量信息下,需要教师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资源意识、效能意识和评价意识,才能去伪存真,化繁为简,减量提质,萃取整合,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课程。
这些挑战的解决,是学校信息化提升的契机。
一是目标的分析与比较。网课是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愿望和兴趣动机来开展的学习活动。网课状态下的目标表述必须简约精确,含糊不清则学生难以理解;高级目标表述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单元目标、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习动力,保证学习效果。
二是内容的梳理与重组。网课主张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自主建构知识。然而,如果让孩子直面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不但效率低下,质量难以保证,甚至有安全隐患。教师必须以大概念为引领,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梳理、选择、整合,给学生提供可靠、丰富、优质、有深度的教育资源。
三是活动的设计与建构。网课状态下的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处的环境。设计基于目标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设计基于目标的情境,推动学科与生活双向探究。把知识放到生活情景中去理解,孩子会理解得更深刻;将知识放到生活中去应用,孩子更容易找到学科的意义。设计基于目标的探究,探究活动才会走向深度。特别是通过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保证学习活动的品质。
四是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网课对我们用大数据来诊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效提供了可能。然而网课状态下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工具以及评价数据的采集分析都需要重新设计。要什么,就要评什么;评什么,才会有什么;怎么评,才是成功的关键。
如此种种,都是对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的考验。一个有课程智慧的老师才能在网课中有所作为,才能培养出有生命智慧的孩子。
二、“网课时代”须重构教育教学形态
面对海量信息、冗杂技术、巨变时空、多方诉求,学校管理该如何跟进、应对?笔者认为,应承认网课的重要地位,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教育教学形态。
1.构建“学校+互联网”新形态
网课的问题首先要从战略上解决。学校要抓住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和模式转换力度,打破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重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资源结构和课堂结构。
重构时间结构,统一作息和自主作息相结合。既有规则底线,又尊重孩子学习环境的差异。例如对自己没有终端的学生,晚上利用家长的手机终端上网课,也会取得一样的效果。
重构空间结构,实体班级和线上班级相结合。学生学习空间除了传统教室外,更包括网络、家庭和社会。特别是通过“云+网+端”的线上班级,把相同基础、相同兴趣、相同习惯的学生进行各种组合,作为实体班级的有益补充,教师精准推送资源,精准指导,推动孩子个性化发展。
重构资源结构,教师推送和自主选择相结合。教师精选并推送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及相关资源,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网络资源拓展,实现课程的生本化。
重构课堂结构,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相结合。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课堂推送的基本目标、内容、任务和整体进度要统一,然后才是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与生成。特别是对线上学习要进行必要的学分认定,线上线下同等价值、同等效果。老师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成为自主构建者,师生之间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关系。
2.推动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
学科学习是网课的主体。网课状态下的学科学习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障碍、资源深度和数据驱动。
一是搭建自主学习的支架。当教师强势频繁引导更多转向了学生自主,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盲目、无力、困难重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导学。
二是提供深度学习的资源。网课必须走向深度。学习资源的提供必须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这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考验。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课程水平,以大概念为引领,精选并整合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学生思维才能走向审辩、富有逻辑的高级思维。同时还要特别警惕内容整合沦为“形式主义”:只是把相关的内容堆砌在一起,看似丰富,实则毫无用处,还会把孩子引向肤浅。
三是设计数据驱动的评价。网课的推进必须由“行政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学科要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学生学科素养评价模型,明确数据采集的点,作为评价工具的标签。科学设计课堂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单元过关的评价工具,并实现数据的无感采集或低负担采集,用可视化的数据“让学生成为明白的学习者”,“让教师、家长成为明白的支持者”。
3.建立网课运行的保障机制
网课运行是一个大的系统,能否高质量运行,关键在管理。
一是通过组织建设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从实践来看,网课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管理不到位。网课中学习时空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化和精神不能变。网课不能简化成师生的单线纵向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与班级、学生与小组横向的文化营造。所以,网课应当强调“线上班级学习”,强化班级主流价值观、团队协作,强化学生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激发学生强大的内驱力。
二是通过技术保障交互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团队,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引领和培训,保障网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通过平台、软件的开发与利用,支持小组交互、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家校交互。如果技术不到位,学习效果就无从谈起。技术到位了,课程资源就会立体呈现,课堂展示“随心所欲”,学习任务分层推送,学习过程自然留痕,学习结果清晰呈现,学生课堂专注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是通过家校合作提供良好环境。家长是网课运行的重要支持力量。由于家庭条件和家长认知差异大,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引领,携手家长一起成长。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及时调研,听取意见。开设家长培训课程,提升家长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学习习惯,做学生学习的榜样。但要避免将学习管理和监督转嫁给家长,增加家长过重负担。家校携手,才能为网课运行提供顺畅的软硬件环境。
(韩相福 山东省潍坊峡山二七一双语小学执行校长)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