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9/5/15 11:16:48 加入收藏
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教育厅新闻发言人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呼唤教育家的时代!因为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教育家匮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被极端功利主义所绑架。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的本质体现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人的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尊重每个人——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个体体征、智力特点、性格特征,以及出生之后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所习得的一切成果,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遗憾的是,在当下的中小学教育话语体系中,抢夺所谓优秀生源成为一大景观。当中小学校长们口口声声“生源质量差、生源质量好”的时候,你心目中在乎的已经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在升学竞争的名利场上你所能攫取的那份蛋糕有多大!
能不能悦纳来到你面前的每个孩子,这是我们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第一把标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改进孩子身上那些消极的因素,弘扬那些积极的因素,并在这种改进与弘扬中,引领、帮助和促进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改进差异,优化差异,弘扬差异,是教育的本质规律。
遗憾的是,在许多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话语体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优秀生、待优生、待转化生这样的概念,似乎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补差”去“培优”,所谓“差”与“优”,衡量标准唯有成绩。这种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消灭差异的教育,与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能不能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这是我们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第二把标尺。
长期以来,不少中小学校长信奉的优秀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听话”,即只要考试成绩高、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正基于此,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在两个方面不断地扼杀学生的个性:一是学校、老师、家长一概反对学生学习应试无关的学科学习与实践活动,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对于学生挑战现成世界及其秩序的各种行为一律严格禁止,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可能性。
教育本来如台湾著名医生游乾桂先生所言:“严格说来,教育的实践并不太难,只要把人放到对的位置就行了,如同禅宗所言‘鱼在水中,鸟在青天’,可是何以我们偏偏使鱼在青天,鸟在水中呢?”
能不能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这是我们衡量中小学校长教育家情怀的第三把标尺。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