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顾明远:让教育回到原点

来源:《顾明远文集》 作者: 顾明远 已有0人评论  2018/12/25 16:17:18  加入收藏

--在首届全国霍懋征教育思想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能够来参加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会组织的论坛,我非常高兴。

霍老师是我们教师的榜样,我觉得她的教育思想非常有必要继承、发扬、传播。她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而且教育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今天这个论坛,我就不专门谈霍老师的教育思想了,过去谈过几次。我今天就围绕着《让教育回到原点》这个题目讲一讲吧。

去年有一个论坛要我发言,我就讲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说,没有什么新鲜的想法。过去鲁迅在香港演讲的时候的题目叫《老调子已经唱完》,我的发言相反,叫老调子还没有唱完。一是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新东西。这几年的工作主要是帮助教育部搞点调研。最近这几年我也没有读什么书,所以只能唱老调子。二是我觉得老调子真还没有唱完,我们过去唱的调子现在还要继续唱,因为教育改革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多年,现在素质教育推行得还不是很好,有的地方还是应试教育是主要的。我过去呼吁取消奥数班,现在大家还在搞奥数。前天有一个人跟我讲,北京市的奥数生产链大概是20亿元。你想想看,我们几十万名学生学奥数,一节课200块钱,一年下来多少钱?还有培训机构,还要出辅导材料,等等,一年就是几十亿元。我十几年以前就呼吁停止“三好学生”的评选,但到现在还在评。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虽然什么什么样,但是还是要这样”。虽然评“三好”有很多弊端,但是还要评,还要把它作为升学的条件。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要唱这个老调子。老调子没有唱完。

我觉得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现在都把教育当作工具:家长把教育当作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的敲门砖;学校把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敲门砖;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自己政绩的敲门砖,升学率高了,政绩就有了;我们的校外辅导机构,当然不是说都不好,但有很多校外辅导机构把教育作为赚钱的工具。

到底教育是什么?教育考虑不考虑儿童的幸福?考虑不考虑儿童的需要?考虑不考虑儿童的权利?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回到教育的原点予以思考。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就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促进人类的发展。从个体来讲,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从人类来讲,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鲁迅有很多思想很有超前性,现在仍然很有意义。我建议老师们读读鲁迅的一篇文章,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反对封建的教育,要讲民主,要把儿童放在中心的地位。他批评旧式的教育不是儿童本位,而是老子本位。父亲讲的话,句句都是对的,儿子都得服从。过去的封建教育就是这样。本来儿童是我们发展的未来,但是旧的教育是老子本位。鲁迅说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讲,任何动物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繁衍,第三是发展。要生存当然要吃要喝。要把自己的种族繁衍下去,就要以幼儿为中心,幼儿是我们的希望。要发展,自然界中很多动物、植物都牺牲自己,让自己的后代很好地发育成长。鲁迅讲,有觉悟的父亲,要扛住封建的闸门,让儿童走出去,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我觉得他这个话到今天仍然非常有意义。

有些家长把儿童作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不是为了儿童的成长,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这个班那个班,就要学习知识,就要学奥数,等等,而不考虑孩子将来的幸福。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幸福的生活,但是不是知识越多就越幸福了呢?不一定。在大学里面工作的人知道,考上大学的大学生,甚至于研究生,知识可能很丰富了,但有的没有健全的人格,所以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每年差不多都有研究生跳楼的,这就是没有健全的人格。

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光有知识是不行的。知识也不等于智慧,知识要真正变成智慧,还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理念。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主要是知识,很少重视儿童的人格培养。幼儿园、小学是基础的基础,可以说奠定一生,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儿,但是可以奠定他一生的人格。比如说小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长大了就懂得卫生了。在幼儿园的时候,培养他和同伴的关系,长大了就善于人际交往,就能够跟人家合作。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美籍华人老太太,她一辈子搞幼儿教育,她看了我们的幼儿教育之后非常诧异,她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人把儿童送到幼儿园是为了让幼儿过集体生活,进行人际交往(美国是不主张寄宿制的,认为孩子不能离开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目的是让孩子过集体生活,大家玩一玩),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就只让学知识,而不讲集体交往了?她觉得不可思议。

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是副教授了。十多年以前,她在我那儿读完博士以后,生了孩子不到一年就到日本去访学一年半。回来以后她发现孩子的性格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她自己是很开朗、很有自信的人。她的孩子,她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说“奶奶不让我做”“爷爷不让我干”。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孩子很没有自信心,性格也不开朗。她就不断地纠正,孩子现在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但她感觉还是不理想。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越是小孩,对他的人格的培养越重要。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格培养,不是靠说教,不是靠书本的知识。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就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鲁迅讲一要生存,二要繁衍,三要发展。人类要发展,就要把儿童放在中心的位置,就要考虑他们的需要。我们现在很忽视学生自己的需要,忽视了儿童的权利。我们现在的学生是“被学习”和“被教育”,而不是主动地学习。霍懋征老师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用全部的爱心,把学生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我听过霍老师的课,我们还把霍老师的课录下来,拍成了电影。听她的课感觉是一种享受,学生并不感觉负担重。一个学期的课本只有几十篇课文,但是她一年可以讲100多篇课文,旁征博引,使学生学习非常有兴趣。所以,我经常补充一句话: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20世纪90年代有些学校开展愉快教育,有些老师就不同意,更有一些中学校长不同意,说学习是刻苦的,怎么能愉快?我就说刻苦和愉快并不矛盾。愉快了才能刻苦,不愉快,强迫式学习是学不好的。愉快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现在有些孩子跑到网吧里面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不吃饭,很刻苦,为什么?他们有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像网吧那样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废寝忘食,就会刻苦学习。所以,愉快教育和刻苦学习没有什么矛盾,从心理学来讲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愉快属于感情的范畴,刻苦是属于意志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只有有了愉快的心情才能够刻苦。所以我很赞成愉快教育,特别是小学应该提倡学生愉快地学习。

怎么才能让小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还是那句话,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你说我本来喜欢语文,喜欢文艺,你非要让我学奥数,是不是对我最大的不公?反过来也是。我们曾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呼兰区——编者注)开过一次义务教育的现场会。那次现场会组织得很好,有十个校长来讲自己是怎么办学的,一个人讲五分钟。还有十个老师讲,十个毕业生讲。有的毕业生是企业家,很有钱,有的是农民,还有的是理发师。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华大学二年级的一个学生,他说他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因为他的功课很不好。他说:“我的爸爸说了,你也考不上高中了,算了,还是回来种地吧。种地还可以赚钱,上学还要交钱。”那时义务教育还不免费,还要交钱。这个学校里面有一个老师就做他爸爸的工作,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另外你的这个孩子喜欢画画,你还是让他上吧,说不定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的。”家长听了以后,就让他回去上了。他因为喜欢画画,初中毕业以后就考上了艺术职业高中。毕业以后就到一个广告公司画画,赚了一点钱。过了几年以后,他又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但他没有上。第二年他再考,考上了清华大学艺术学院。也就是说,老师发现了他喜欢画画,他自己也努力发挥特长,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在学校里面应该以学生为本。我在1981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引发了争论,争论了好几年。现在大家基本上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另外一个问题,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怎么搞教学?我们长期以来都觉得信息技术的革命一定会引起教育的革命,教育一定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然我们现在老师们都在做课件,用信息技术手段上课。但是我觉得做课件是最低级的应用。真正的信息化,不光是做做课件的问题,而且课件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我是不主张什么课都做课件的,也不主张一堂课完全用课件。课件有它的优点,优点之一是形象化。远方的东西看不到,用这个可以看到;古代的东西看不到,可以在这个里面看到。但是它也有弊端。第一,人机对话不如人人对话。你在课件上画一个圆,学生感官上就是看到一个圆,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那就大不一样了,如果老师能够把这个圆画得很好,学生就会对这个老师非常佩服。所以人机对话跟人人对话不大一样,人人对话有感情在里面。第二,有的时候课件束缚你的思维。我有时候做课件,本来我讲课讲到哪儿算哪儿,后来一看跟写的提纲不一样,就不敢放开了讲。第三,有的时候用了课件是节省时间了,但是影响学生的思考。一个标题出来,一个概念出来,很快过去了,没有让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写的时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所以我对用课件是有保留的。我不是不赞成用,而是要合理地用,有效地用。将来信息化的发展,最关键还是要通过互联网做到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沟通、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而且国外已经出现了一个趋势,叫作翻转式教学。过去是在课堂上听课,回家做作业。将来可能要回家听课,到课堂上做作业。很多课程可以在网络上学习了。现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已经把40多门课程放到网上了。回到教室干什么?跟同学讨论,跟老师讨论;回到课堂上做作业,做作业遇到困难了,老师加以辅导。现在国外在大学里面已经慢慢实行了,可以在网上注册大学的课程获得学分。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程序教学,就是给你设定一门课,设定一些台阶,比如十个台阶,共十分。第一个台阶完了以后给你一分,第二个台阶完了以后给你两分。第二个台阶进不去的话,退回第一个台阶重新来,给你一个新的比较容易的内容。学会了,进入第二个台阶。第二个台阶可以了,就到第三个台阶。满了十分以后,这门课就算学完了。

信息化引起的变化很大。信息化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孔夫子的时候,连课本都没有。孔夫子本身就是知识载体,靠他的智慧和知识进行教学。我们长期以来也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还有课本。现在老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现在两岁的孩子玩iPad就已经很熟练了。用iPad可以上网,可以看电视。

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就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最好的教育,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不同的信息。信息并不等于知识,现在的垃圾信息很多。我的手机经常收到买房子的信息、上辅导班的信息。知识也不等于智慧。我们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智慧。老师要指导学生获取正确的信息,处理好这些正确的信息,能够转化为智慧,所以老师是一个帮助者、设计者、指导者。

另外一个问题,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怎么拔尖?我又想到鲁迅1924年在北师大附中做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天才生长的泥土。我们现在首先要给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个能够生长的环境,即能够生长的泥土。鲁迅讲,好花很好看,如果没有好的泥土,就不会长出很好的花来,泥土甚至比花还重要。每个人确实有差异,有的孩子聪明一些,有的孩子差一些,但是要拔尖是在他们生长到一定的时候才行。袁隆平选水稻种子,总不能把秧插进地里就选吧?只有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看出来这棵稻子有什么优势,能够经得住风吹,或者穗子特别大,这时候才能选好种子。我们现在是生下来就要拔尖,说这是个天才。这种方式怎么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是要普及大多数人的知识,要在培养一般人才的基础上发现拔尖的。当然我们要及早发现,及早培养。我不反对搞一些超常儿童实验班,但不是说一开始就去“掐尖”,这个“掐尖”并不一定真正成就人才。还是要在普遍的、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当中来发现人才,发现一些确实有天赋的,就像刚才讲的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那个学生一样。所以我们老师要有眼光,不要认为门门都好的学生是好学生,不一定。我们经常拿钱锺书和钱伟长做例子。钱锺书考清华的时候数学零分,清华还是收他了,最后他成为大师级的文学家。钱伟长读中学时历史学得最好,连《史记》都能够背得出来,考清华的时候物理很差,但是清华收他了,因为他历史好,语文好。以后他受到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影响,又转学物理了,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本来读中学时数理化考得并不好,但是后来还是成为物理学家,就是他当时有报国的精神,发奋地学习,把报国作为他的志向。

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志向,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得起挫折的磨炼。有了这样一种健全的人格,将来就能做出成绩来。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培养人。不是把教育作为工具,不能把孩子作为工具。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