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于会祥:学校教育就是过日子

来源:京城教育圈 作者: 于会祥 已有0人评论  2017/9/17 21:43:16  加入收藏

 

于会祥校长和学生们在一起交流  

于会祥,北京育英学校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入选教育部首批校长国培指导专家。

一、“卫生间”的故事

让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教育的资源

学校的卫生间是容易发生故事的地方,但是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它都应该能够成为教育的资源,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育英学校的这个卫生间,是三年前改造的,这个门都是新换的。在换完门的第二天,这些门上就有了这些小坑。当时总务主任就告诉我,说因为这个卫生间是在一层,来往的客人比较多,门上敲了这么多小坑,是不是对学校的影响不好。我说学校的卫生间是有故事的地方,我们应该把这一些错误的事情,变成我们教育的资源。后来学校的教育处就在小坑的边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门的脸面,你的尊严”。我想孩子们可能是调皮,下意识当中敲了几个小坑,不是故意为之。果不其然,贴了这张纸之后,三年过去了,今天这儿依然是这几个小坑。

特别让我很感动的是,今年的4月份,高一的王泽龙同学,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永远的第11个凹坑,永远的文明》,贴在了这个门上。我想这个故事会继续,它的继续就是不断的启迪,引领咱们的学生越来越文明,哪怕在卫生间。

二、“水龙头”的故事

感恩是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

育英学校在90年代末翻建的时候,教学楼是按照机关的样式设计的,卫生间特别少,洗手的水龙头也特别少,一个卫生间,三、四个水龙头。学生下了体育课之后,想洗手就要排队,最后干脆手不洗就去上课了,可是上完体育课后手肯定很脏的。我们学校就研究想办法,在这个操场边上修了这些水龙头,这样孩子们下了体育课之后,顺便就在这个地方洗手,这个事情很小,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关心。我觉得这是践行一切为了学生。我们说孩子要感恩,不需要刻意的搞一些活动让孩子感恩,没必要的。因为人在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当中,他耳濡目染,会慢慢的从生活当中感受到我们成人,感受到我们教育者对他们的这种关心和爱护,我想这样,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荣誉墙变身”的故事

为孩子的成长注入精神之钙

学校的教育,我们当下思考的是,我们能给孩子注入什么,他能带走什么?注入进去,才能带走。那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们注入精神之钙。

育英学校,被外界称为中国最红的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两个核心的关键词,一个是关心社稷,再一个是勇于担当。正因为基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把育英学校原来放荣誉牌匾的位置换成了《育英时评》学校有一个时评社团,时评社团的成员,每周要对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评论。由于学生都是同龄人,学生写的东西可能会更容易引起共鸣,也创造了一个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氛围。当学生有了这样一份情怀的时候,我们很多的工作可能就不用去以管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会自觉的看电视,看报纸,甚至走在马路上,他会主动的去观察这一个社会,去辩证的,理性的思考一些问题。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他就会会走的更远更好。

于会祥校长的感悟

学校教育就是过日子

最近我在国内做一些讲座的时候,都用了一个题目就是学校教育就是过日子。

学校教育过日子,不是我们要做一些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当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校园当中,天天的耳濡目染,不断的接受这样一种熏陶,这就是现在育英要追求的一种教育品质。

我们的教育品质是三句话,第一就是要建设一所彼此关照,相互温暖的学校;第二就是学校的教育,一定要珍惜学生生活的当下,立足于学校的教育一定是鲜活的,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一个完整的生命,而且鲜活的生命。鲜活的生命需要鲜活的教育来完成;第三就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唤醒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如果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把孩子们的潜能激发和唤醒之后,他这种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我想这三句话正是目前育英学校追求的、铸就的一种教育品质。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