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研究 作者: 袁振国 已有0人评论 2017/8/15 21:49:23 加入收藏
袁振国,现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面向未来的教育,摒弃线性的、事业发展规划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问题,理应成为教育人以及社会所有人的共识。
教育正在发生的三大变化
相对于通信、金融、交通、影视、物流以及科研、医疗等领域来说,教育受到信息化影响的程度可能是最低的,至少是最低的领域之一。如果互联网发生故障,通信、金融、交通等领域或许会陷入瘫痪状态,但学校不会因为互联网故障而停止上课,在教育的时空里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天下。
自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这种被杜威批评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是教育的主导模式。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多次感叹:这么僵化的教育怎么还不改变呢?他多次表示将要用余生的精力对教育发起颠覆性的革命。事实上,这种革命正在发生,泛在教育(无处不在的学习)正悄悄走来。
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被彻底打破,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任何领域、选择任何层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安排学习的节奏和进度。如果仅从“读书学习”的角度说,学校已完全可以被替代。
学习者中心代替教师中心,在互联网环境下,每名学生均是独立的学习主体,可以选择和被有效推送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内容;学习者的交流对象不仅有老师,而且有网络社区空间的所有相邻、相近、相知的人。学习者的自主交流成为广阔有效的主要渠道,学习者成为学习的发起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以学定教成为可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就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工业化以来并且至今延用的基本教学模式。
但是学习者中心将彻底改变这种模式:学习者希望学什么就能获得什么,学习者需要怎样学就可以安排怎样的进度和方式,实现了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
这样一种变化,不仅对校长、对教师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学校管理、国家教育形态、社会教育观念、人才成长方式,都产生深刻影响。
到目前为止,教育虽然对信息化的反应相对“迟钝”,但反应过来以后将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泛在教育的概念下,国家和世界的教育系统必然要重构,学校的布局必然要重组,教师的素质必然有新的要求,教和学的方式必然发生变革。
面向教育2030,摒弃线性的、事业发展规划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问题,理应成为教育人以及社会所有人的共识。
未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将面临三项重组
学校教育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师和学生。学校教育的这四个基本要素在未来的教育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巨大挑战,同时也将迎来一片崭新天地。
随着传播技术和载体的变迁,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的概念开始变化了,学校的围墙开始倒塌。而互联网的到来,也给传统的教育内容观点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尖锐的挑战。
教材更加多元化,学生可自主选择。政府、学校、家长都有一个理想,用最短的时间教给下一代最有用、最有价值的内容。各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组织大批多方专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编写教材,以期呈现最好的教材。
可有趣的是,教材内容千差万别,并不存在最好的教材。
在知识海洋里,怎么处理好个人知识的一滴水和人类知识海洋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空前的机遇,这也使得多元的、个性化的选择成为可能。
课程将从分科走向综合。课程的内容和顺序通常是按学科的分类来安排的,19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教育家斯宾塞对此有着特殊的贡献。他从人的出生、成长过程来规划知识,从生理、自然到社会交往、文学艺术,再到宗教哲学,奠定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高等教育则是随着知识、学科的分化,不断建立起大学的学科和院系,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大学格局。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