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刘炯朗: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冯永亮、康丽 已有0人评论  2017/2/13 8:34:46  加入收藏

  刘炯朗,广东省中山县人,台湾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曾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于1998年出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2000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2002年从“清华大学”退休。2005年,他开始主持电台节目《我爱谈天你爱笑》,每星期主讲20分钟,话题涉及工、理、文、史、哲等领域。他日前在内地出版的新书《一次读懂自然科学》、《一次读懂社会科学》曾被马英九推荐为2011年台湾暑期青年阅读好书。

  —、考试制度训练出来的学生,目光短浅

  Q1:谈到中小学教育,学生负担过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对于中小学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您是怎么看的?

  刘炯朗:在目前的环境下,内地和台湾的中小学生考试压力都是非常大的。考试的压力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发现学习的快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所以谈及今天的教育,我们常常会觉得它无法培养出很多的世界级大师,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领导能力,没有幽默感,没有优秀的口才。起码在今天的内地和台湾,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目光很短浅,视野很狭窄。如果我们一直不能从考试的囹圄中跳出来,势必会影响未来的人才培养。

中小学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的教育要以这个阶段为基础,培养真正的读书人,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Q2:刚才您谈到中小学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您的心目中,教育分为哪些阶段?

  刘炯朗:我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回答,我把教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幼儿园阶段。幼儿园是很多小朋友第一次有机会离开家,跟他不认识的小朋友学习怎样与他人一起学习和游戏,仅此而已。

  第二个阶段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态度,引导他们发现读书的乐趣,而不是一味强调书的内容。但在今天的考试制度下,孩子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只是养成了考试的习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态度,而只知道准备考试的态度;他们没有发现读书的快乐,只知道补习的痛苦……

  我始终认为,小学和初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的许多素养都是在该阶段培养出来的。

  第三个阶段是高中和大学的7年。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做好踏入社会或者从事更高深的学问的准备。

  Q3:在现有的环境下,要培养真正做学问的人,中小学教育需要怎样改变?

  刘炯朗:我们不要谈怎样改变中小学教育,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学生在第二阶段缺失的教育,我们可以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帮他们补回来,即实施恰当的、要求严格的、有趣味的通识教育。实施通识教育需要我们下大决心,因为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学生享受真正的通识教育,让学生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后,成为名符其实的读书人。

  二、  在通识教育中,寻到知识相通的乐趣

  Q1:您所理解的通识教育是怎样的? 

  刘炯朗:举一个例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们看重的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道德修养。第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善于表达的能力。第四,聆听的能力。第五,了解、接受世界的多元,并能体会多元之美。但是,实施良好的通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对某一门学科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专业的深入了解,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进入企业就能做工程师的人,它的目的是经过对学问的深入探讨,让学生知道做学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做学问的困难有哪些,做学问有哪些快乐。

  Q2:怎样做学问才能获得快乐?  

  刘炯朗:关于这点,我想讲讲做学问的功夫。我大学读的是电机工程,后来到美国读的也是电机工程和电脑科学,从事的也是这方面的研究。我学习的底子是小时候学中文打好的,很多小时候背的古诗词我现在还记得。

  我想说的是,学问是相通的,只要有一点线索,然后跟着去寻找,便会发现更多的知识,无穷无尽。诗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里面有很多脉络、很多知识,看似凌乱,但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将它们连成一套知识。

  举个例子,有一副对联很有名:“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个非常好的上联,出来以后等了两百年,到了北宋,石曼卿才把下联对出来。我读这个对联时的第一反应是觉得石曼卿的灵感一定来自苏东坡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石曼卿启发了苏东坡,还是苏东坡启发了石曼卿?于是,我仔细查阅才发现,石曼卿比苏东坡早出生50年,这个线索或许可以说明苏东坡的灵感来自石曼卿。

  我做了40年半导体科学的研究,但学问和知识是相通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之间有合理解释,让我找到这个解释,这就是学问的乐趣。我认为学问做得好的人,在8个方面会很突出:敏锐的触角、广泛的兴趣、深入的探讨、丰富的联想、严谨的判别、开放的思想、苛求的完美,谦卑的努力。

0
0
关键字:培养 人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