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12/22 13:49:39 加入收藏
在2016年明远教育论坛上,顾明远与佐藤学进行了主题对话,对终身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及学习共同体构建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对话人】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被称为“中国比较教育之父”、“百科全书式”的中国教育学者。
佐藤学:日本教育学会原会长、著名教育专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以《学习的革命》等著作而被中国教育界熟知。
【主持人】
高益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精研日本教育。
一.邂逅“终身学习”
高益民:顾先生这个月刚好87周岁,但却是我们单位玩微信、朋友圈最溜儿的,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顾明远:学习,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时代更迭,不学习便无法跟随社会变化。我在70岁时,因女儿旅居国外,为方便互相联系而开始学习使用电脑。10年前,谁也想不到今天靠着一部手机也可以“走遍天下”。技术演进和生活所需,这些都要求人要终身学习。
高益民:佐藤学老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从日文字面看应是“学的共同体”,这跟您的名字“学”是否什么联系?
佐藤学:首先,向北京明远教育书院成立表示衷心地祝贺,很高兴主办方邀请我参加此次大会,我与顾先生的第一次见面在20年前,多年的交往,我深感顾先生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学者之一。
我的名字“学”在日本是很少见的,虽然这个名字与“学习共同体”并没有关系,但却寄托了父母对我的期望。我的父母结合在二战之后,作为坚定的反战者,他们痛苦地度过了战争时代,而在战后的社会再造时期,父母希望我能够不断学习,因此为我取了这个名字。但小时候我很不喜欢学校,对这个名字也感到非常苦恼,觉得从学校毕业了还要学,太讨厌了。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迎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我觉得父母很早便已经读出了未来社会的趋势,因此,我非常感谢父母,同时也为我的名字而自豪。
高益民:顾先生是最早将终身学习引入中国的学者,这与一次国际会议的经历有关,请顾先生为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顾明远:1974年,我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共商国际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方面的100多个提案中,大致分为了两类:发展中国家的议题集中在扫除文盲上;而刚刚经历了“石油危机”的西方国家则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希望以此解决当时面临的严峻的失业问题。对于“终身教育”(后来发展成为“终身学习”)这一概念,当时我是十分陌生的,便简单地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在表决时选择了弃权。
之后,我接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其中提到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后来在研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我注意到马克思提到,大工业生产和技术革命造成了劳动的变化、工人流动,促使全面发展的人代替局部发展的人,促使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
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大批工人“下岗”的现象,进一步引发了我的思考,我理解了终身学习是科技发展引起的变革这一观点。工人原有的技术水平,无法适应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生产线,必然导致大批工人下岗,这就是科技进步所引起的变革,人要跟随这种变革,就需要不断接受教育。
21世纪初,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普遍接受,甚至每个人都把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些事物的流行印证了这一事实,例如,人们在获得丰富物质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世界,如对旅游的热衷(旅游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讲的非正式学习的范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需要终身学习,将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终身学习”被正式写入文件,从那时起,各种非正式学习开始兴起。“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我们落后了30年,然而,可喜的是这一理念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