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12/17 8:40:36 加入收藏
12月10日,在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主办的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在当天的演讲中,谈到现在的学生是数字原生一代,更倾向于快速的、非线性的访问,他们依赖技术获取信息、开展社交活动和交流,善于迅速处理信息,对课程质量要求高。相对应的,未来教育在学习环境、教学内容、教师角色上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资料图)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规划也正在推进中,其中教育信息化领域专题报告对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未来教育必然是架构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拥有全新的教育文化、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环境、内容、方法。
信息化背景下的未来的教育有三大改变
第一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构建一个三维空间的学习环境:
首先是改变传统的物理空间,比如说教室、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其次是我们需要大量的资源空间,要支撑个性化的学习。 再者是社交空间。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样一个,而且对现代的学习,生活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原住民学生心理,他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接触人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他们是APP的一代,他们更善于用网络信息沟通。
第二是教学的改变,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1.教学内容的改变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研讨,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改革中;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建设,优化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德育课程化,培养未来公民;积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时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
芬兰教育案例:
2016年11月,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
其实在2013年芬兰从赫尔辛基开始了“现象教学法”的试验,就是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有的分科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认知作为教育核心,而非传授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不再是数学、物理和化学,而是如何帮助学生,认知并形成自己的主见。
2.内容形式创新
同时,未来的教育还应该在内容形式进行创新,建成具备媒体化、强交互、灵活适应性,支持完整学习流程的在线智能教材。
杨宗凯介绍说,2014年他去美国西雅图肯特学区,看到课堂上老师没有一个纸质的教案,学生没有一个纸质的书,全部数字化。而且老师说这样的课堂预算没有增加,美国过去纸质的教材很贵的,一本教材几十美金、上百美金,现在一个学区集体购买教学资源后,大家共享。
肯特学区的这节课:
环境:ONE-ONE终端全面普及
内容:纸质教材完全替换
方法更新:引导式课堂教学
课堂上,老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自己去调研,然后进行圆桌讨论,学习效率、效果、效益明显提升。
3.重构教学过程
1)、美国现在教育的翻转课堂率达到52%,就是它52%的课堂是翻转的。
2)、2015年英国的开放大学教育创新的十大教学方式:交叉学习;推理学习;随机学习;基于语境的学习;计算性思维;借助远程实验室的研究性学习;具身学习;自适应学习;情感分析;隐性评估。
4.从分数的评价过渡到大数据的过程评价
现在教育的评价基本上是标准化的评价,考试考试再考试。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要从分数的评价过渡到大数据的过程评价,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所有记录,包括他学习的过程、人才培养的过程、育人生活的过程等。同时,基于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优化老师的教学策略。
第三是教师角色的改变:
环境变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方法创新了,评价创新了,那老师的能力跟不上,一样不行。所以教师的职业化构建至关重要。21世纪教师角色要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要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布道者,更重要的要成为学生的身边人,提供学生需要,提供他学习的支持。
21世纪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占有者——学习活动组织者
·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引导者
·课程的执行者——课程的开发者
·教教材——用教材教
·教书匠——教育研究者
·知识固守着——终身学习者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