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石中英: 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来源:第二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 作者: 石中英 已有0人评论  2022/7/26 7:46:13  加入收藏

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我今天下午交流的主题是“谈谈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想跟家长谈一谈怎么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整个会议的主题是 “‘双减’之后,家长何为”,非常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双减”减的是什么?主要减的是学科学习、知识学习量。我今天讲的内容虽不在“双减”任务之内,但是我想是在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当中。

我首先要说明一个观点,开展价值观教育是家长的法律责任。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开展价值观教育是家长的法定责任。如“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这里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均涉及到价值观教育。“第三条: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是明确规定家长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负有法律责任。此外,该法第十六条明确家庭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第一条,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这就是要引导孩子树立的国家价值观。“第二条,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有爱、遵纪守法,培养起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这些属于个体生活层面和社会公共生活层面的价值观。其余各条分别涉及科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养成、生命价值观以及劳动价值观等。

其次,我想谈谈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价值观”“价值观教育”这两个词很多人都熟悉,但是谈到其内涵,可能有些人还比较模糊。从中文词源来看,“价值”与我们今天经济学视野的理解差别比较大,有“与善相伴”及“众人所是”的含义。英文中value一词的词源与事物的理想状态、事物品质有关,其复数形式values就是“原则”“标准”的意思。北师大的袁贵仁教授认为:“价值观决定了‘好’与‘坏’的标准,因而与一定历史时期群体的共同理想、信念关系密切。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取向、导向问题。价值观不是与‘做什么’‘怎么做’相并列,而是渗透于人的活动及其成果之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及其成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根据上面分析,我把“价值观”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行动时所依据、选择和使用的正当性(right)原则,它涉及到行为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对他人而言,价值观是人们据以评价他人行为“好坏”与“对错”的标准,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内隐性、构成性和指引性因素。我们现在说的“三观不合”就包含“价值观不合”,意思就是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关于何为“是”、何为“非”的看法是相左的。

“价值观教育”(values education)与“学术教育”(academic education)“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相对应,它们是完整教育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教育是探讨人们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或“好的”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character)的人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与人格教育是一体两面,健全和理想人格的培育是建立在相应的积极价值观教育基础上。例如,一个人长期公正地为人处事,那么最后别人就会说这个人是“公正的人”,“公正”就成为这个人的品格、人格,实质就是“公正”这个价值原则的主体化、人格化。

再次我想谈一谈家庭在价值观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价值观教育可以发生在不同场所,家庭、学校、社区、军队、医院等。其中,家庭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正如德国学者舍勒所言,对这个儿童而言,所有一切都是至关重要的。凡是对家庭中的成年人来说或许是不太重要的东西——诸如争执、爱与融洽、虚伪的或善意的微笑,甚至看一眼等——所有这些对于儿童而言都是一出非常大的戏。父母、兄弟、姐妹及亲友的形象不仅决定着儿童对这些人的爱与恨,而且还从根本上决定着儿童的所爱和所恨,决定着儿童价值图式的范围。按照皮亚杰的图式概念,青少年最早有关对与错、是与非的认知和行动图式就是从家庭生活中获得的。这个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形成的早期价值图式对于儿童后来的价值观学习和价值观成长起到很大的建构作用。

概括起来说,家庭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是儿童价值观学习的第一场所,儿童最初的价值图式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第二,父母是向儿童传授价值观的第一任导师,儿童的价值偏好往往反映了父母的价值偏好,就像儿童的长相在很大程度上遗传了父母的脸部特征一样。第三,家庭养育的主要内容是价值观养成,父母们在养育儿童过程中常常强调的“规矩”“习惯”就是某些为自己所肯定的价值观的规范化、外在化。第四,家庭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基于父母与儿童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日常共同生活。两代人之间“爱的粘合力”(裴斯泰洛齐)为价值观的传递和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五,家庭价值观教育既具有阶段性也具有连续性,随着儿童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虽然家庭在青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形成中有特殊的作用,是儿童价值观学习的原初环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却并不如人意,也可以说是比较薄弱的。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家庭内部的原因,也有家庭外部的原因。在众多的原因中,首先是家庭结构的原因,家庭中孩子的数量越来越少(放开二胎后稍好),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缺少同辈之间的交往,许多价值原则的学习缺少交往实践的基础。其次是父母观念的原因,在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导下,一些家长不重视价值观教育,不懂得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也缺乏开展价值观教育的自信。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业方面还自信满满,但是对如何让孩子形成节俭、勤劳、尊重、宽容、责任感等积极的价值观却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出现亲子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时,很多父母往往完全不知所措。再次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诱导。一些学校和社会舆论中唯分数、唯升学的价值取向同样弱化了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使得一部分家庭也成为迎合学校知识教育的工具;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也使一部分父母难以做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此外,虚拟世界中更加复杂的价值观问题也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影响到孩子们的价值认同和自我认同危机。

最后,我想给广大的家长们就如何加强家庭中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第一,要高度重视价值观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极端重要性。家长重视孩子的学科学习、营养和身体锻炼等都没错,但是不能忘记价值观对孩子一生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常常谈到母亲对他的价值观的影响,他至今难忘的是,小时候母亲背着他去书店买小人书《岳飞传》,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 ‘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第二,父母要做孩子价值观学习的导师。父母心中的价值观体系很有可能会导致这个家庭的孩子也建立同样的价值观体系,所以,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需要首先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傅雷先生经常通过通信的方式教育他的孩子们。有一次,他给傅聪写信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他给孩子确立的这个价值秩序,也是他自己终身信奉的价值秩序。

第三,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人怎样思考和行动才是对的、好的、正当的,这是人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就能够帮我们找到合适的答案,约束那些不当的念头或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同情心、同理心。虽然同情心、同理心本身还算不上是价值观,但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它们的共同作用。同情心、同理心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源泉。同情心、同理心的培育不足会对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第四,要丰富家庭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有人认为家庭是私人场所,在家庭中开展价值观教育只要进行个体价值观教育就足够了。虽然这个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却是片面的。孩子终归要到社会中工作,在家庭的价值观教育中,父母如果不能够帮助孩子了解这个社会公认的价值原则,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他怎么能成为好的社会成员呢?怎么能够赢得同事的尊重呢?还有,孩子成年后总要面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价值观在家庭价值观教育中不能不讲。虽然现在人类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人类不同部分之间的交流交往越来越多,我们要怎样看待不同文化或文明系统中的人呢?所以,在家庭价值观教育中也应该进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教育。

第五,要善用家庭生活中的价值观冲突。家庭生活中亲子之间出现价值观冲突很正常、很普遍,当然也令人很不愉快,有的时候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价值观冲突的性质是基于特殊情境的正当性原则冲突,家庭成员间围绕着某种行为所持的正当性原则不同甚至是相反。价值观冲突是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们价值观学习的良好契机,不完全只是负面的,而是有其积极的教育价值,家长要善加利用。价值观冲突彰显了冲突双方的价值观分歧,有助于冲突各方认清自己和对方的价值观。价值观冲突也为进行价值观商谈并进而达成价值共识创造了条件。如果说认知冲突是孩子智慧建构的契机的话,那么价值观冲突就是孩子价值心灵成长的契机,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放过。

第六,要关注孩子的交友、阅读和网络生活。从一些经验看,朋辈群体、阅读的书籍和网络生活对青少年一代价值观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孔子就曾建议青年人懂得“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道路,建议他们不要去交那些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之辈。孩子的价值观与他们周围朋友的价值观往往是一致的。阅读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伏尔泰曾经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帮助青少年选择一些健康、积极和充满正能量的好书来阅读,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积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孩子在触网时所遭遇的价值观也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变化有很大影响。关注孩子的网络生活,也是父母应尽的职责。在这些方面,父母也应当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第七,要培养孩子坚定的价值观信念。价值观信念是由价值观念、价值情感、价值行动合成的。正确的价值原则执行起来并不容易,有时候会遭受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说实话,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原则来行事,对于行动主体来说不容易,有时候需要很大的行动勇气,甚至需要作出必要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引导孩子首先明确自己所信奉的价值原则本身是否正当,然后才考虑执行这种价值原则的利弊得失,而不能反过来,否则就会出现儒家所诟病的“义利”失衡问题。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明白,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信念就是在与各种错误的价值观斗争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在价值生活领域,确实是充满斗争的,这里既包括自己内部的价值观斗争,也包括与其他行动主体或利益相关者围绕着是非、对错或好坏的原则所展开的斗争。家长一旦在孩子们身上培育起坚定的价值观信念,那么他们无论在什么样复杂环境当中都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父母就不用担心他们经受不住各种诱惑与考验了。

总的来说,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学习与成长最原初的环境,也是终生的价值观学习环境。关注孩子的价值观学习、变化和成长,引导孩子走对人生的路,是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孩子们的未来而言,价值观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分数、升学、就业、婚姻等,它是孩子生命的底色。若要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孩子的价值观教育,从现在开始,家长就应从反省和提升自身的价值观修养开始。

本文根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届全国教育科普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