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陈如平:推进“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陈如平 已有0人评论  2022/2/21 19:45:08  加入收藏

陈如平,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2021年末,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县中计划”)。由于这份文件具体到了普通高中学段、县域这一特定区域的教育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尚属首次。特别是,这份文件突出了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这一鲜明主题,明确提出“加大对县中的扶持力度,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并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政策举措,不仅对普通高中的提质增效,而且对带动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释放出来的一些新的政策信号,具有明显的指向作用,应该予以更高的重视和更大的关注。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破解“县中塌陷”的困局。县域普通高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一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各地实践证明,办好县域高中,对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了“县中塌陷”现象,县域高中优秀生源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较为突出,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尽管总体上还没有呈现县中全面塌陷的情况,但一些地方的县域高中办学质量的确令人担忧。在不少省份,许多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起来的历史名校在一些“超级中学”的挤压下,辉煌多年的“县中模式”整体消解。导致“县中塌陷”的原因不尽相同,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毋庸置疑,着力解决“县中塌陷”问题,提升县中的教育质量,让县中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振兴,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刻不容缓的目标任务。 

二是坚持高质量要求,提升县中整体办学水平。目前,县域高中规模超过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一半,办好县域高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标“十四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总要求,必然对县域高中改革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县中计划”提出,“到2025年县中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市域内县中和城区普通高中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健全”。需要提醒的是,既要提高像“县一中”等单体学校的办学水平,又要从市域和县域两个视野来看待县域高中整体办学水平。特别要考虑到,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接受高中教育人群快速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加上原有高中布局不均衡,导致县城高中资源存量不足、学位不够、“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各地要亟须优化县中布局,按标准化要求新建扩建高中学校,扩大县中教育资源,以夯实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硬件条件。同时综合考虑县域内高中教育人口流动的特征,适度控制学校规模和建设速度,避免“一哄而上”式搞建设,防止出现新的大规模学校。此外,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并向县中倾斜;定期动态调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费标准,适时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确保县中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到校;继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三是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化综合施策。县域高中发展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需要统筹设计。况且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到了今天,积累下来的矛盾、难题非常多,加上又面临一些新要求、新挑战,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急难愁盼”的问题格局。这是目前县域高中发展提升的困境和劣势所在,亟须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建立科学的治理体系入手加以解决。毋庸置疑,“县中计划”打出的三个政策“组合拳”,为帮助县中走出发展困境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政策基础。首先,要稳住生源,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防止县中生源过度流失,维护良好教育生态。其次,要加大县中教师的补充力度,健全县中教师激励机制,整体提升县中教师队伍素质,同时明令禁止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再次,要针对县中办学的若干薄弱环节,进一步改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食宿卫生等办学条件,消除大班额和有效控制大规模学校。此外,还要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突破高考应试的“天花板”,冲抵“掐尖”和优秀生源、教师流动带来的负面效果,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当然,以上这些有力度的措施,具体在应对某一县域或者更大区域时,需要整体考量、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综合治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