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高书国 已有0人评论 2021/12/10 23:24:47 加入收藏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决议》科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党的全面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13个方面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以“十个坚持”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这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决议》以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主题,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更加清晰地描绘了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探索、百年实践,很好地回答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历史性命题。《决议》全文36200多字,44次提到现代化,21次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8次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决议》创新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彰显出的人民选择、中国方案、理论创新和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国家现代化的新道路、新经验、新模式。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保障。从本质上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造福于全体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现代性在物质、制度、观念等三个层面持续增长和相互拓展与作用的过程,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从现代化缘起和动力两方面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可以分为先发内源型、先发外源型、后发内源型和后发外源型四种模式。后发内源型现代化模式的特点是,现代化的潮流源自于外,动力则发自于内,依靠自身的资源、自身的动力、自身的文化变迁力量,实现现代化过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成功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是一种后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一枚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个蛋黄,从内部打破是一个新生命。中国正如一枚从内部打破的“鸡蛋”,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生命、新模式和新样态。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一路走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全体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教育基础和人才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合国力全面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建设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中国更加雄伟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现代国家的特征是由其内部的历史演变所决定的。我们的国家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中,实现了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次又一次提升。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视角分析,作为一个现代化后发国家来说,中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发生,其社会演化深度、变迁难度前所未有。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决议》明确提出“坚持中国道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来自优秀的传统文化、近代中国被屈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全体人民善于学习的精神。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基本内涵,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特有模式。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民族屈辱的经历中启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中延展。从1840年到2049年,是中国人民逃离愚昧与贫困的210年,更是中国人民实现强国梦想的210年。在经历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而又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现代化稳步前行。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力量和创新价值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化性的增长。人类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各个国家来说,拥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起点、差异化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文化,很难以一种理论和模式概括所有现代化的过程与现象。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多向度社会变革的过程。世界各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背景不同、理论不同、动力不同、进程不同,方式及结果也自然各不相同。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同志提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和战略追求,而教育现代化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次教育的自我革命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一次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既具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现代化在现代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的相近质性,更在现代化内容、体系、制度、动力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次教育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把西方教育价值理念、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完全移植到中国。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不仅受其内部需求、资源和动力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外部需求、资源和动力的影响。理论重构与道路创新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打破了一种封建的殖民的旧教育制度,建立了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新制度;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系统整体持续地推进教育改革;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020年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中国上升到全球第11位,基本建成了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为21836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2445万人增加9391万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增长规模和速度全球第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国家形象,彻底改变了世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地图。中国经历了弱国教育、大国教育和强国教育三个发展阶段,正昂然行走在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征程上。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则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式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才最适合中国!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鲜明的文化特点
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可以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内在力量,成为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不竭动力。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议》强调:“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之根,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根,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优势所在。正如《决议》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考验中国文化的张力、社会的张力,乃至整个民族的张力。中国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韧性、张力和包容性。中国正是在不断扬弃与继承、融合与创新中进步和发展,形成一种自我生成持续学习的机制,实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能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总体来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表现为:
拥有独立而影响世界的教育文化体系;
以国家战略和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国家目标;
基于中华本土可获得的传统优秀教育思想资源;
具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觉醒和外来文化转化能力;
形成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色,这一点最为重要,也最为根本。
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最崇高的服务宗旨和最伟大的人民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共产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持续提高。近40年来,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3年提升到2020年的9.91年,提高了4.58年,接近同期发达国家提升水平的2倍,实现了以快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速度实现战略追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31个省份中,202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其中,北京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64年,为全国最高,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经持续十多年居于世界第一。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183万人,是2000年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909.73万人的4.59倍。
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人均GDP为10839美元,比2000年上涨超10倍;在世界排第59名,比2000年的112名上升53个位次。必须指出的是,人民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享受者,全体中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持续提升,民族素质持续提升,富裕程度持续提升。
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现代化,具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强大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也是我们理想的旗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现代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信念、追求与理论的坚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实现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节点,“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然是未来10-1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重要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更加先进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结构体系、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和更加现代的治理体系。这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大支柱,也是中国教育进入总体现代化阶段新的战略任务和历史命题。未来十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迈出新步伐,提升到新水平。到2035年,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及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进入世界前列,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水平进入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接受高质量教育。到那时,我们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为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成长、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和总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坚定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