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尹后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基础学校的价值追求与现实关照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作者: 尹后庆 已有0人评论  2021/11/30 21:23:55  加入收藏

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学校是教育改革的策源地,是教育的实践场。再先进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学校来最终落实。因此,所有的中小学都需要共同思考和研究新时代学校的使命和任务。

树立新时代教育的价值标杆,引导大家重新认识什么是优质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引领和推动每一所学校树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更好地创设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优质学校在当下的意义诠释

一、“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是缓解过度择校的实践作为

教育发展中所产生的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性与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普遍性之间还存在着现实的矛盾。

教育均衡不能单纯依靠分数指标和资源数量来评判。更不能用人们对教育的功利价值比如“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

今天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从教育的人本价值角度对新时代所追求的全面质量作出理性的思考和现实的呼应。教育均衡不能单纯依靠分数指标和资源数量来评判。

人的发展和成长价值在哪里呢?教育要育人,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些属于人的心灵培育的教育内涵不能被忽略!

我们要促进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发展的价值,通过教育和学校的努力向整个教育系统和全社会来宣传和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政府的资源均衡配置到位并基本保障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条件下,更多地关注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本的课程建设,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和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由此具有了精神上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学校成为了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二、优质学校的实践凸现最接近教育本原的价值回归

优质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进而通过课程的浸润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有追求。   

回归教育的本原,办一所让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原本是教育毋庸置疑的责任。然而,现实社会中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过度倚重学科成绩,以及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让我们与教育本意渐行渐远。

让每一所学校都能让学生喜欢,并形成蕴涵在学校“生命机体”中不可逆转的机制,正是内涵发展阶段所要攻克的瓶颈问题。

学校需要改变以往依据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要求被动执行的状态,对学生的需求保持敏锐洞察和积极适应,给学校的“生命机体”注入了持续动力。

在优质、均衡发展中学校内涵深化的方向

均衡发展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是一个“均衡基础上的新优质,优质基础上的新均衡”的动态过程。

在政府大力提高教育经费之后,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教育的变化?

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怎样才能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需要通过学校专业化的创造性劳动才能转化为对学生健康成长真正起催化作用的资源、过程和方法。

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而真正的变革发生在学校“内部”。

我们所追求的均衡发展新境界就是让学校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在最常见的学校解决最常见的问题。

关键是在我们这些最常见的学校解决最常见问题的时候,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具备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以后能否形成最有意义的经验和最能解说的故事并且传播开来?

2.在动态发展中发现新优质学校的价值。

校长和教师在不断更迭,学校的教育实践也需要持续不断研究、解决新问题。坚持对教育规律、办学规律、办学策略的研究,持续从理论进步到实践操作,形成学校发展的模式。这是学校的生命价值所在,也是今天学校教育的魅力。  

如何以这些不断更新的生命来激励教师,让教师始终对孩子以及孩子教育抱着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和态度,而不是把每天的工作慢慢变成一个流水线上操作的过程。

教师始终面对着一批批生命灵动的孩子,是在与这些孩子交往中,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出有生命价值的教育过程,这是对每一个生命及其成长的积极而有意义的回应。教师始终处于这样的生命创造和发展过程中,这就是学校持久的生命价值,也是教师不变的崇高使命。    

在学校,每天每时都在发生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日积月累起着对孩子的涵养作用,这种作用很难用外部评价来鉴别和判断做得怎样,维持这些丰富的教育内涵展开过程需要教师、校长有一种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不断把有价值的东西在与孩子交往中奉献给孩子,这需要一种持久的内驱力。

3.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当今,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在此基础上从学校质量的实际出发,确立改进的目标,选择和实施有效的策略,并且持续地推动教学的改进。

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只带来知识解释性意义的认知结果,而是在既保持和提高学生分数的同时又能够增加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持续兴趣。如果在教学中学生逐步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会发现,提高质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实施课改的过程。我们应该依赖课改的路径,真正实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课改需要更多地走向学科教学内部,实现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整合。需要既关注教更关注学,通过学生学习中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能够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自己的能力,并且在知识的应用中丰富情感和体验,从而逐步影响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面向未来的视野深入思考和实践。

为学习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无法用按图索骥或死记硬背来寻找解决方案,包括学习案例、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学习环境设计,主要表现不同的学习情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教学方法和对学习的支持。学习支架纳入到学习任务表、学习指引或其它形式的辅导以及学习反馈过程中。学习支架的使用需要一个“更加知识渊博的陪伴者”,它可以是由人来扮演(例如,同学、辅导者、老师、家长),也可以用电脑或者由人与电脑协同扮演。

学习设计具有多样性,需要关注如何从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支持的各种组合中,实现对学习的有效支持。针对目前教育面临的两大问题,即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调配和微观领域的学校教育,以面向未来的视野去整体思考学校变革,专注于学校内部的变革。

坚守教育本原,追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叩问自己,提升自己对教育本源的理解,不断校正我们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

感谢垂听!

作者: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本文是作者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所做的主旨报告。文中内容是根据会议现场作者报告要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