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21/7/22 11:55:52 加入收藏
导读:7月14日,暑假伊始,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第二届教育教学年会隆重拉开帷幕。论坛开幕当天,校长陆云泉以《大变局背景下的新时代教育》(点击阅读原文)为题做主旨发言——建成基础教育名校的“六个一流”要素,学校文化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路径……几大教育热点的智慧分享,为“后论坛阶段”留下了耐人深思的方向。其中,在“六个一流”要素中,陆校长提到“一流的教育质量”是除了显性的考试成绩外,最重要的是要做有温度的教育,用英语表示为Love,即Listen(倾听),Obligate(感恩),Value(尊重)与Excuse(宽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倾听、懂得感恩、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为教育质量赋予新的属性,令人耳目一新。
陆云泉,北京一零一中校长
“乌卡时代(VUCA)+后疫情时代下,教育背景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在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的时候就被淘汰了。”7月14日,陆云泉校长围绕《大变局背景下的新时代教育》,介绍了目前教育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和挑战。在国际国内形式的复杂背景下,全球教育焦虑蔓延,教育内卷化现象日趋严重,“无感症候群”“躺平”等成为网络热词,反映出当代年轻人身上出现的一些消极情绪,这些都给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可能到来的挑战,陆校长从“坚持一个方向,构建四个体系,强化三个保障”等方面,为全体老师详细阐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的“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和目标。
一、建立共同愿景
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
“我们的共同愿景是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依靠‘六个一流’。”陆云泉校长说。
第一是“一流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者,要清晰育人的目标就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要关注学校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然后去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
第二是“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家国情怀的担当文化,追求卓越的进取文化,师生共赢的发展文化,扎实干事的实干文化,包括跨界融合的文化是北京一零一中多年来的传承,也是未来要坚守的底线。如果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会受限甚至停滞,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不能放低更不能放下。
第三是“一流的管理水平”。普通教师是班级的管理者,中层干部是学校的管理者,每个岗位都是一个管理岗位,重要的不是职位高低,而是每个人在岗位上的作为,因此做教育也需要“工匠精神”。教师的工匠精神就是静心细致地打磨自己的基本功,这些东西是永远不变,且在未来是机器也难以替代的部分。
第四是“一流的环境设施”。学校每一处都应该是学习的空间,因此应该建设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的智慧校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未来要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根据标准首先打造本部校区未来学校群落式生态圈,然后进行模式输出打造集团校其他分校,实现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形成线上和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生态。
第五是“一流的课程教学”。我们现在把课程划分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扩展层面、拔尖层面。基础层面即八大领域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与实践参与能力。中间拓展能力则聚焦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与实践能力。拔尖层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意、创造、创业能力。通过这样课程的架构才是真正意义上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第六是“一流的教育质量”。除了显性的考试成绩外,最重要的是要做有温度的教育,用英语表示为Love,即Listen(倾听),Obligate(感恩),Value(尊重)与Excuse(宽容),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倾听、懂得感恩、互相尊重、宽容理解。同时,最好的教育既要关注当下又要关注未来,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能力,认知与创新的能力,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升学,打造更高质量的智慧课堂,这才是人才培养的逻辑所在,实行智慧课堂4.0个性化的发展。
二、学校文化引领作用
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团结和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引领作用?陆校长认为,文化的凝聚力即“ACT文化”,“A”是尊重和信赖(Are respectful and trustworthy ),“C”是相互关心(Care about each other),“T”是承担责任(Take responsibility)。
“尊重信赖”是一个人有教养的重要体现,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懂得换位思考,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信赖和信任不完全一样,信任未必是值得依靠,信赖是非常信任并且值得依靠。
尊重信赖是建立在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在意的基础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相互关心”。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十二个校区都在发展中相互关心、共同成长。
“承担责任”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得更多,因为每个人都是为荣誉工作。履行责任,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在捍卫学校荣誉的同时,也树立自己的荣誉,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家的尊重。责任其实就是利己和利他的问题,利己也利他,我们才能够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的一员。
三、大变革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的过去
我们常用过去、现在的方法,去培养未来的人才。但是教育实际是要面向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教授者的过去。因此,陆校长从十个“转变”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
首先,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享受和一种生命的呼唤。
其次,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做专家型教师,但是不倡导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第四,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更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第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一个信息源,把信息输出给学生,学生从老师那获得信息。未来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输出信息,还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第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以前普遍的观点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应该是“生生不息的一个奔河”,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活水”,引导学生去“挖泉”、寻找知识的甘泉。
第七,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第八,由“蜡烛”向“果树”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成为常青的“果树”。
第九,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第十,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修枝”“造型”,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欣赏。在一零一的“园子”里面,可以有参天大树、盛开的鲜花和绿油油的小草,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搭建不同的平台。
陆云泉校长总结发言中指出,本届教育教学年会围绕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从宏观层面的校长主旨报告、教育专家讲座,中观层面的各大论坛围绕“生态·智慧教育”理念开展的主题报告,微观层面的老师们对落实育人目标的经验分享,深入探索“生态·智慧教育”理念的实施路径。大会顶层对标国际先进基础教育理念、“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未来智慧教育学校建设,重点突破生态·智慧课堂建设、育人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