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杨斌:劳动教育的熔炉价值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作者: 杨斌 已有0人评论  2021/6/26 8:40:41  加入收藏

劳动教育究竟如何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根子还是在搞懂弄通劳动教育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上。其中,设计、开发课程,调整、完善评价,是改革的焦点,也是难点。

在一些青少年中已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意识,轻视、蔑视体力劳动并疏离、歧视体力劳动者的倾向,纠正这些问题,是将劳动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并加紧行动的出发点。

我们要不断检验自己的工作是否偏离了发挥“劳动独特育人价值”的初心,检验我们促进劳动教育各项措施是否在培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是否在强化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劳动者身份认同,是否促进着全社会各种劳动者更加凝聚人心融合团结?

好的劳动教育,就像一个熔炉,不管是学校的课程环节,还是家庭生活实践,在接受熔炉冶炼后,个体人格得到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锤炼,人与人之间增加理解和爱,不同社会背景家庭中出来的社会成员有更多的认同感与共识度。劳动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的提升是劳动教育的一个载体,因其显性化更容易抓得住,但却不是其要害;价值观熔炉,是劳动教育的魂,是其基本定位。

针对作为价值观熔炉的劳动教育,有这么两大关键,最怕认识不清和行动中的游移模棱,校长、老师、家长一定得要想透并做好:

劳动教育要牢牢抓住“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代表的脑力劳动不作为劳动教育的可选项。创新创业活动很重要,但别轻易就充当了劳动教育。画画弹琴需要动手苦练,但并不适合作为劳动教育的任务。

什么样的体力劳动适合?要结合实际,从体力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出发。《意见》中“出力流汗”,值得认真体会。在我看来,脏、乱、累、差(没有危险,安全必须保证)是可以思考并创造性设计实施的“熔炉”劳动特征,与真正、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共同劳动汗滴一处很有必要,耕耘努力付出却在可见的时间内看不到显见的成果本身就有冶炼价值。莫拿“活动”当“劳动”。试想,在动口不动手的活动中,在温和、清洁、友好的劳动“温室”中,能有什么机会“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呢?

在劳动教育那些看不见的成效中家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习惯和品格养成。学校可以开课,家里却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没有学分的劳动课。劳动教育以课程来推进,是个带动,是启动阶段的必需,也是帮助个体跳出舒适区的助力。但从长远看,家庭中俯拾即是的日常劳动教育,是不教之育、生活学习,更能持久地塑造为没有了课程不被考核之后的意识与行为。

目前,家庭更多是被学校牵引着参与完成劳动教育的支撑任务,还缺乏主动和自觉,更不足而尤为重要的,恐怕是如何提升父母们自身的劳动观。不管国家和学校当中如何宣贯、引导,父母亲心目中如果以读书之外“万般皆下品”,对下一代以“摆脱体力劳动”作为子女教育目标,那么劳动教育入心入身会难度很大。

其实,对很多身为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父母而言,家庭成员的劳动观一致、共享共担家庭中的劳动任务,是家庭长期和睦、儿女尊重父母以父母为荣的重要基础。对条件较好的家庭而言,从小身体力行地培养子女不让人代劳,不坐享其成,是家庭代代兴旺的可靠保证。

说到底,劳动教育不能演,不能假装,不能知识化,不能靠分数逼,不能在教室里练。只有真刀真枪,重视家校融合,才能让熔炉价值得到发挥,让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劳和血液里流淌着的团结代代强化,持续成为宝贵的人文红利。

作者:杨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