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张治:在线学习成新常态,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实体学校?

来源:CE30 作者: 张治 已有0人评论  2020/10/14 20:43:44  加入收藏

导读9月22日下午,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携手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丹麦北菲茵民众学院、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丹麦教育论坛”在线上举行。相隔7500公里,中国和丹麦两国的12位顶尖教育专家学者在线上探讨疫情给教育的挑战、影响与启发,共同展望人类未来教育的可能性。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张治受邀参加了线上讨论。以下为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张治演讲。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很多人们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冲击。这场疫情对于教育的冲击,同样给人们带来一个灾难。但是这一场疫情之后,人们开始思考教育会怎么进化。

我们回顾一下这场疫情,在这一次疫情期间,整个中国有2.76亿的学生开展了在线教学,或者说通过空中课堂的方式进行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活动,有1600万老师卷入其中。这对于整个的教育变革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所以这次疫情催生的教学流程再造和范式重构,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学校该怎么进化?教育会怎么进化?

通过这一次疫情,大家可以看出来我们传统的学校老师,传统的学校教学,往往是在学校教室和学生的自留地这样一个区域里面。现在由于这一次网课导致我们除了学校教室和学习自留地之外,还有一个虚拟教室和个人学习空间。

这样我们传统教室里面存在的各个要素,比如说黑板、讲台、课桌椅,现在变成网络直播工具,例如会议平台、直播平台、还有电子课本、授课平台。包括平板、终端等一系列的要素。

同时,与学生的学习相关的各种博客、还有录播、点播、论坛、智能学具等都成了我们现在教学中的新要素,这是疫情催生的流程再造和范式重构。

对于老师来说,他从一个过去的讲授者变成了现在的在网络世界的帮学者、导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和学习管理者,这是教师的角色转变。所以在线教学促进了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尝试过在线教学新体验的师生将成为教育变革的生力军。在这个当中,大家知道不仅包括中国,在全世界据统计约有8亿学生卷入了在线教学。所以对于学生学校老师来说,新的学习空间、新的认知场景、新的交互图景、新的心理氛围和新的评价模式正在促进虚实融合的学校新形态形成。翻转课堂、数字画像、个性化推送、同频异地教学这些要素突然之间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变成我们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育模式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全民网课引发了很多广泛的思考,其中很多人都在考虑疫情危机成就了在线教学发展的契机。教室变成教育系统的轻资产,物理环境还重要吗?

第二,互联网提供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一个新型的教育供给模式。这种新模式到来的时候,有哪些人会恐慌,哪些人会欢呼呢?

第三,学校进化将会遇见突变的良机吗?

第四,疫情过后,教育的范式还能不能回到从前?尤其是尝试过教育教学新体验的师生,还愿不愿意回到从前?这是全民网课引发的深入的思考。

当然,我们再看整个社会的发展,由于人类社会信息化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对于社会的改变是非常深刻的。我们传统的行业正在受人工智能的冲击,逐渐走向消亡。有人预计到2050年,地球上将会消失1亿个工作岗位。当然,新的工作岗位也会产生语音识别、视觉分析、无人驾驶、投资、翻译等,这些都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所以教育的变革既是对于当下疫情的一种应对,其实也是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预言。所以未来的教育该怎么做,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如何适应不确定的未来,这是我们很多人,面临智能社会到来所必须要思考的话题,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已经发生。

我们可以说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是移动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web2.0技术的整合,开辟了移动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的新方向。

第二,从交互技术到物联网技术、地理定位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整合会极大地丰富教学情景的构建,从而开辟了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的新方式。

第三,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学生学习进展与技能水平的评价创建了全新的评价模式。

这些都是技术带来的学习的革命变化,那么教育变革的方向也就日渐清晰了。教育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划一的教育转向按照个人的需求和偏好,定制的个性化教育转变。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这样的方式来转变。

新技术与教育方式的同步变革展现了代表教育三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第一,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基于传统的学校,而是基于互联网,而且注重的是个性化的。

第二,应用技术构建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的学习新方式,特别是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些我们要学会使用技术来构建这些能力的。

第三,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这个对于我们的很多教育的研究范式都带来巨大的冲击。现在我们的教育就从实验教育学进入到计算教育学时代,因此我们要适应这个教育变革的新方向。我们原有的理论基础,认知方式和研究范式都可能会因此发生重要的变革,所以面对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也就是OMO的教育模式将是后疫情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

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发现线上线下教学它们各有短板、互为补充,能够在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个性化以及提升教育的效率方面会有非常好的互补性,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未来的融合式教学将成为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疫情过后我们的教学新常态是什么,在互联网+的时代教育的新常态会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四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未来的教学将是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也叫融合式教育模式。

第二,基本知识的传授将逐步被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上学习所替代,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室里面大部分老师花掉70%的时间在课上讲知识,但是将来可能这些基本知识的传授将会逐渐被网上学习所替代。

第三,课堂不会消亡但是课堂将会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这样具有网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课堂没有消失,但是课堂的功能会发生深度的改变。

第四,学习将会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中和课后,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新常态,所以未来的学习未来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它们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我们今天的老师,今天的学校必须要适应的新常态。

当然,未来学校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技术环境下,就会产生一种非常重大的变革,所以未来的学校将是虚实融合的校园,虚实结合是未来学校的一个新形态。每一个学生都会生活在两个学校当中,一个是实体学校,一个是虚拟学校。

在虚拟学校里面主要是解决这样几个功能,一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泛在的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第二,它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来提供课程服务,未来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会融入课程、融入教学,从而会滋生越来越多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而这些自适应学习系统将承担着知识传授或者是相关技能的培养这样一个重要的功能,它会融入虚拟学校当中去。

第三,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学习管理系统将在学生的学习管理方面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传统的学校管理主要是靠班主任老师在授课当中的教学组织,但是未来我们会遇到一个挑战,就是很多学生在线学习的时候出现在线不在状态的情况,怎么办呢?就需要一种新型的学习管理形态,这个新型的学习管理形态能够基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通过学生的学习数据来决定该怎么样引导、组织或者是管理学生的学习。

这就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学习管理系统来提供课程服务,当然,我认为这样的虚拟学校它是全体教育人共同共建共享、共治的一个教育平台,它可能是凝聚了所有教育人的智慧,凝聚了所有学校的智慧,它会幻化为一个虚拟学校。

这个虚拟学校就应该像空气一样,被每个人所享用,这是第一个虚拟学校。那么实体学校还是要存在的,但是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的功能会发生切分,虚拟学校主要是满足情感沟通和心理成长的环境氛围体验,基于创意流程导向的创客空间,学生深度学习、实践、体验和沟通交流的场所等等。

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虚实融合的校园里面,实体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实践、促进创造、促进交流、促进合作,而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阵地。

这方面虚实融合的校园,就成为未来学校进化的一个趋势。所以我们说未来的学校这样虚实结合的复合体,它会成为一个全民共建共享的教育平台,这个虚拟学校会是一个全社会的基础设施,就像空气一样可以免费使用。基本的教育资源供给,都应该是全人类免费的,所以不管你在哪里都可以获得虚拟学校来提供的课程服务。

虚实交融的泛在学习无处不在,这是我们构建的一个未来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也是我们教育进化的一个新的阶段。

所以今天我们的交流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最重要的观点:

第一,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适应新的学习新常态。

第二,我们要促进教育技术的进入学校系统里面的无缝地嵌入,从而能够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教育供给,促进教育范式的重构。

第三,我们要构建虚实融合的校园,能够真正地通过虚实融合的学校,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优质高效和个性创新,这是我们未来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当然,很多人都会问我一个问题,就是当这个虚实融合的学校已经成为一个新常态的时候,或者成为一个大家都能够享用的教育基础设施的时候我们的学校还有必要去吗?

所以我跟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厘清的几个元认知问题:

第一个,当这样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特别是虚拟学校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去?其实到学校首先是为了促进人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环境之间互相地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交流是为了什么呢?交流是为了不断地印证就是我这样做好不好,我这样的认识对不对,我是不是最棒的,然后他们不断地通过印证这样的印证过程是概念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

伽利略有一句名言:人不能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为什么到学校去呢?有了虚拟学校我们还得要到学校去的,因为这些功能虚拟学校无法解决。

第二个,学习到底怎么发生的?学习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在与物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交互当中从而能够建构概念。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交流情感、增强体质、建立信念和发现自我。

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就是互联网或者虚拟学校很难让学习真正地得到全面的发生,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建构概念,但是经历过程方面它就不擅长。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们要让学习得以发生,还是需要我们到特定的环境里面促进学习得以发生。

第三个,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我们做什么?通过这一次疫情很多人都觉得互联网会不会把老师打败,老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

其实我们大家不用这么担心,技术真正的作用我觉得有三个:

第一,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概念的建构,比如细胞膜长什么样,银河系是什么状态的,或者说物质怎么运动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加快概念的建构。

第二,可以丰富资源,这个资源不仅来自于自己的老师,还有全校的、全国的全世界的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供给每一个学生。所以它可以丰富资源,资源不管是从来源还是形态,都非常丰富,有多媒体资源,有虚拟现实资源,人工智能的应用,这些都是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三,加强刺激,就是说对于感官的刺激,用技术带来的刺激会更加强烈,不管是声音、视觉,还有其他的沉浸式学习都会带来非常强烈的刺激。

第四,增进反馈,我学得怎么样,我可能学好之后马上就有反馈了,作业做得对不对,做完之后就有反馈了,所以这是技术非常擅长做的工作。

但是技术不能擅长做什么呢?技术不能帮助教育做的我觉得有三个东西是最难以被替代的:

第一个,技术不能替代情感。教育的过程是需要人和人之间情感的交流。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像一片树叶摇动另外一片树叶,一朵云推动另外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所以教育是充满感情的。

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互联网提供的虚拟学习或者说知识的传授,这些学习资源难以替代情感,所以这方面是技术不能够替代真人。

第二个,不能代替体验,特别是像做实验,或者实践动手。互联网上讲得再生动,或者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能够给我们带来这种虚拟实验的感觉,但它难以替代真实的这种实验。像解剖它是最能够体现这种带来真实体验的东西,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难以替代。

第三个,不能够代替交流。尽管通过网络也能够交流,但是在真实的世界当中的交流那更加真切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完全是语言眼神、体态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到特别的一种感觉。

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难以替代所有的老师的工作,所以技术不替代的工作就是我们老师应该去大力加快的,或者应该强化的工作。所以在这个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把握教育的变与不变,从而能够更好地在未来掌握教育的真谛,把更好的教育带给我们的下一代。

当然,对于教育变革关系着全人类的未来,它需要我们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我们一起来努力,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结束,谢谢大家!

张冶,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特聘教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