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杨东平:展望21世纪"20年代"的教育

来源:《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 作者: 杨东平 已有0人评论  2020/7/10 21:38:35  加入收藏

一、思考“后普及教育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

随着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从学前教育起,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都完成了普及教育的目标。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发展和绩效水平、教育品质、教育公平、教育治理等不同的维度,教育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性,主要是由其“软件”所决定的。举例而言,大城市从孩子上幼儿园起的教育焦虑,城乡学校普遍存在的“只要死不了,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应试教育,其实质究竟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恶性的择校竞争和课外补习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实,高中教育均衡化的目标尚未提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权力还没有落实……在“后普及教育时代”,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教育“软件”的现代化,需要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

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理想,促进教育创新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构建“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走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走向学习化社会。

二、教育环境的改变: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教育

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教育的对象整体改变了。我们面对的00后的一代,他们大多生活在比较富足的生活环境中,相对而言自制力、抗挫力较弱。他们同时又被称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是玩着手机长大的。

然而,教育却面临这样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借教育信息化之名,计算机、智能手机、App、电子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机器人、编程技术等等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新宠”甚至标配;一些未经检验、评价的“高技术”也登堂入室,包括用于时时监测学生学习状况的电子头环,用人脸识别和大数据技术装备的“智能教学环境”,还出现了培训机构组织儿童进行的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量子波动速读”等“伪科学”。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现实中,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目标,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对电子产品、智能技术、互联网的使用严防死守,严禁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由于手机和网络游戏导致的家庭冲突,成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之一。家长和教育者对孩子“网瘾”、手机控之类几乎束手无策,且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普及,孩子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会出现什么新问题,我们似乎也几乎一无所知。这提示我们,尽管21世纪已经过去20年了,但我们还没有为新的一代和新技术的到来真正做好准备。

三、教育供求关系的改变,重新认识资源配给和教育目标

当前的现实,是一方面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城镇化方兴未艾,教育人口正在强劲地向大城市聚集;另一方面,尽管2020是全国农村脱贫攻坚截止年,但大量沉淀在底层的低收入人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改善个人和社区的福祉,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命题。它从教育扶贫或脱贫转为“教育改善”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有效地增进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福祉。比如面向下岗职工、回乡务农的农民工、复转军人等新的青壮年人口,如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高职扩招只是开了一个口子,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承载留守儿童和失能家庭的农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会存在。我们需要关注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在学习化环境中,通过社区化、社区化和个人自主学习,增进教育的实效。

在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上,也需要面向未来的新思维。以学前教育为例,它即将迎来总供求关系平衡的拐点,需要调整布局,从短缺和普及为主线转向以解决结构性失衡和重点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2018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入园儿童1863.91万人,在园幼儿4656.42万人。在开放二孩政策的情况下,2016年、2017年新生儿数量的小高峰分别为1786万、1723万,远低于预期(原国家卫计委预测未来几年出生人口将有一定程度增长,最高年份预计超过2000万人,可能到两千一二百万人),2018年新生儿数量跌至1523万,呈断崖式下降。因此,估计2020年是幼儿园在园人数高峰,此后在园人数将逐步下降,在2020-2023年将迎来拐点。在2023-2025年,即使以90%的普及率估算,在园人数也将跌破4000万;在2025-2030年间,即使入园率为100%,在园人数将可能跌破3000万。以现在的园所规模静态测算,21世纪20年代的十年间,在园人数对应的园所总数量将缩减15%-40%。其空间布局,则是城区儿童逐年增加,乡村儿童则逐年减少。

基于这一预测,一线城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应该多举措、持续增加学前教育供给,做好学前教育这一基本公共服务;而很多地方的农村幼儿园将面临刚建完即“吃不饱”的状况。为此,从现在起就要应因地制宜地谋划农村学前教育,避免建设豪华标准、大型幼儿园,导致资源错配;也要避免像义务教育那样过快撤并幼儿园,导致农村孩子又面临入园远、入园贵的问题。

在供求关系逆转的形势下,有条件也更应该重在提升质量,建立以“小园小班”、更好的师生比作为新幼儿园的标准和规范,作为改善质量的主要举措,避免重蹈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农村学校大班额、超级学校的局面。

四、世界范围的教育竞争

面对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创新正在加速,全世界的教育都在换频道、换赛场。这是一场可以看得到的、真正决定民族命运的教育竞争。对这新一轮的教育竞争,我们尚缺乏危机感、紧迫感,沉溺于应试竞争的现实难以自拔,是令人担忧的。

面向未来的教育布局,加快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新的抓手,也要有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论。这就是我国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建立经济特区,允许打破常规,先行先试。中国之大,不应实行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政策。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理应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新的教育目标、教育管理体制,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探路,带动整体教育的转型和提升。


作者: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