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志勇思想会客厅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20/5/23 17:07:59 加入收藏
张志勇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中国人惯常的生活节奏。为了保障亿万学子的身心健康,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中小学不得不实施居家学习,学生的学习从学校环境转移到家庭环境,从现实的班级教学转变为虚拟的网上教学,各地中小学动员一切力量,全力投入到这场不期而遇的“停课不停学”中去,打了一场教育技术全面应用的“遭遇战”!
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对当今时代技术革命所寄予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查表明,在居家学习中有1/3的学生家中没有可用于网络学习的电脑,10.41%的学生家中没有安装互联网。这说明,教育信息化既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也可以扩大教育鸿沟。事实上,从整体上讲,现在的教育信息化不是在缩小教育差距,恰恰相反是在扩大教育差距,我们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教育数据鸿沟的挑战,这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公共政策问题。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公共服务属性,加快建立网络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紧迫课题。
这场新冠疫情带来的居家学习,被称为一场伟大的教育试验。实践告诉我们,“互联网+教育”将在两个方面深刻改变教育:一是从教育手段和工具的意义上,学校教育的技术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之下,人类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将发生深刻转型。在这里,从基于服务于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政策选择的视角,我们需要的“互联网+基础教育”是一个公共服务体系,而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支撑体系。否则,如果否定了“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那么,我们采取的教育信息化战略与追求和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就是背道而驰的。
建议国家从以下五个方面全面推进网络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填平教育数字鸿沟,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公益普惠的基础教育网络学习权利。
1.加快推进国家智慧教育体系建设
2018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为了应对全球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中央已明确将把“新基建”作为战略投资领域。国家应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建设纳入“新基建”,加快推进国家智慧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带宽建设,保障中小学生网络学习畅通,确保每个中小学生家庭接入互联网;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教育智慧平台;三是全面普及智能学习终端,保障每位中小学生基础教育网络学习的基本权利。
2.加快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财政支持体系
现在,公共教育财政都是支持实体的线下教育的,而不是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线下教育的。利用教育信息化战略推动教育公平的教育成本,包括硬体成本、软体成本和互联网教育的运行成本到底由谁承担?这些成本在现有的教育经费政策工具中并没有清晰的实现路径。比如,英语教学如何实现线下和线上教育的整合?线下教育课程资源使用成本是由家长来分担?还是由学校通过公共教育经费购买?这亟待公共教育政策创新来给予支持。国家应列专项经费,确保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宽带网络、优质资源、网络学习空间;提高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将中小学生网络学习信息化成本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将学校教育信息设备更新和学生日常网络学习信息费用成本纳入财政预算。
3.加快建设国家“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
市、县是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单位,是集教育发展、改革、管理、考核、评价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基本行政单位。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只有市县教育行政和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实行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的全方位应用,教育信息化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确立市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家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停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平台开发的老路,学校只是作为县域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个用户。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中央、省、市、县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以便在数据标准上实现与国家、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从中央到市、县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市、县教育公共平台建设,硬件配备和软件开发,以及平台的运营、维护等,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
4.加快建设国家“互联网+基础教育”云课程资源体系
首先,教材供应商即出版社应组织教材编写专家团队提供与教材配套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包括备课资源、作业资源、评价资源和评价、管理工具,等等;其次,各级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大量的公共教育课程资源;再次,学校购买适合本校需求的课程资源。在这里,课程资源市场无疑是开放的,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鼓励建设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创造的课程资源市场。国家应建立课程资源的专业标准和准入机制,建立服务全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安全、专业的课程资源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5.加快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在“互联网+教育”越来越深刻地改变学校形态和教学方式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亟待培养一支教育技术专业队伍。或许可以说,未来教育对“教育技术师”这一新的专业岗位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这里,教育技术师承担的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技术服务,还包括新兴的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等。国家应从战略高度,尽快启动实施教育技术高端人才建设计划,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各地加快建立区域专业化的教育技术服务队伍,实现互联网+教育技术服务专业化;加强县域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县电教馆为基础,建立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指导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配备。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