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 >> 浏览文章

走在化学教育回归实验室的路上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已有0人评论  2016/8/28 9:06:22  加入收藏

  首先感谢老师给我一个这样的机会。我在自主研修班中不仅赶上了进度,还超前学习了许多。总体来说,在自修中我还是很有效率的。

  这些学生大多学完了初中的其他化学知识,以及高中的部分内容,也有不少学生学习了大学的相关内容,当不断有学生端着大学教材来办公室询问问题时,引发其他科任教师的惊奇,因为他们毕竟才是13、14岁的少年。

  开办化学自主研修班给我们的启发:学生中蕴含着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

  书院式的实验、讨论教学能最大可能的发展学生的潜能;整体教学效率高;要有一本好的教材;化学教学之于学生学习,既不是单边主义的包办代替,也不是双边主义的师生互动,而是学生之于化学的自由恋爱,教师牵线搭桥,恋到不顺畅之处,再找老师协调一下。

  做实验为什么受到学生欢迎并且高效低耗?学生们怎么回答? 

  4.未做实验前看书和做过实验后再看书,对书中知识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未做不解,做后大悟,只听老师讲一知半解;一个看了后不懂,一个看了以后都明白;做过实验后更好理解每一句话;未做实验觉得知识离我们很遥远,较难记忆。实验后有了经验更好理解;未做实验觉得枯燥,做过实验觉得神奇。做过后可以更快理解。

  先看书在实验时,会被书中的话束缚,后看书相较于前者给学生了更多发现的空间;做完实验后看书,可以解答看书时的困惑,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先前看书有疑惑,实验之后看书的疑惑可以被实验解决。先看书不一定能理解,只听老师讲解也不一定能理解。这种先做后学的方法使理解加快了。

  5.如果不做实验只听老师讲解呢?不做实验,印象不够深,基础就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只听老师讲可能和实际物体对应不上;如果只听老师讲的话恐怕不会有深刻的理解或者没有切身感受;肯定不喜欢老师“一言堂”;听老师讲解适量很好,多了会降低一些人的兴趣;只听老师讲没兴趣,记得不清楚;不做实验听课很乏味,理解起来也很吃力;就会感到乏味,也没有形象记忆;只听对于化学实验的理解层次会较低;只听讲调不起兴趣,有点乏味呆板;

  6.课堂上你喜欢老师的哪些方法?自己只占用一小段时间,留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做实验;

  放手把大部分时间留给我们做实验;在实验前留下悬念;先做后总结;让同学自己做实验,不过多干涉;热情回答同学问题,鼓励多提出问题;少讲解,留给我们许多动手时间;中午可以做实验;

  学生说,老师你不用讲,做完实验回去一看你写的书就什么都明白了。根据学生的建议目前我占用课堂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

  动手实验恢复了化学好教好学的本来面目: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动手实验将化学学习由“云端漫步” 回到“地上行走”,使化学学习接了“地气”,回归到实践出真知的大地上;实现了少教多学。死记硬背、“不讲理”的化学教学,说白了是一种精神压迫,处于精神压迫之下的学生怎能用全副精力投入学习?

  六年的坚持,让我看到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学得高兴,学得积极,学得有效,应对中考不是什么难事。而一心应试的教学脱离了学习的本真,走上邪路,学生学得苦学得累,学得没有效率,倒是事倍功半。

  怎样让实验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我和同伴们、学生们共同开发了一本用实验学化学的校本课程——《快乐化学》。

  我们通过做实验进行的化学启蒙教学要教会学生三件事:会做化学的“事”——会做实验,会进行实验探究;

  会说化学的“话”——能用“原子—分子—电子”的理论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

  会写化学的“字”——用化学符号表达、交流化学认识的成果,利用符号进行计算解决化学的现实问题。

  围绕以上三件事编制教材:第1、2单元通过动手实验学会做化学的事;第3、5单元通过动手实验学会说化学的话;第4、6单元通过动手实验学会写化学的字、算化学的数;六个单元如同六级火箭把学生送入学习化学自动自发的轨道。

  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能力)作为化学启蒙教学的核心任务。

  我和学生一起做课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我们的启发;作业原件

  学生的建议让我们知道学生的需要。

  把教学改革推进到课程改革 ,建立课程文化

  一个学生对一个化学实验提出了18个问题:

  1、出现的气泡是什么东西?

  2、为什么石灰石遇上盐酸溶液会出现气泡?

  (当教师告知此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后,该学生继续提出以下问题)

  3、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4、二氧化碳是否与其他的水也变浑浊?

  5、除了二氧化碳还有其他气体产生吗?

0
0
关键字:化学 教育 回归 实验室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